A8版 基金·专访  查看版面PDF

24年没“踩雷”
投资如何做到更科学更理性更聚焦

2019-08-25 来源:上海证券报
  陈家琳

——访世诚投资董事总经理陈家琳

⊙马嘉悦 记者 吴晓婧 ○编辑 张亦文

跟业内的一些投资经理聊起陈家琳,大家总会称呼他为“Charlie大哥”,言语之间,有一些亲切,也充满了敬意。

Charlie是世诚投资董事总经理陈家琳的英文名,他曾是业内最早管理百亿基金的投资经理,在掌管全球最大的主动管理QFII基金(富通“扬子”)期间(2004年底至2007年9月),创下了高达550%的收益率。

2007年,一轮史无前例的大牛市让众多投资精英“奔私”。如今回看那段岁月,陈家琳仍忍不住自嘲:“公司在A股历史高点成立,人生第一笔大的择时就失败了。”

10多年过去,大浪淘沙之下,许多私募已“泯然众人矣”,世诚投资却一路稳步向前。从业长达24年,始终在投资一线作战的陈家琳从未“踩过雷”。凭借稳健的业绩,他获得了上证报“金阳光·十年卓越私募基金经理奖”。

这些年,A股市场几起几落,风格剧烈切换,陈家琳在投资上越发纯粹。他善于反思,不断做减法,聚焦自己最擅长的领域,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选择有质量的成长企业。

谈及后市,此前颇为谨慎的陈家琳观点有了些转变。他说:“可以更加积极乐观一些。市场正在消化预期中的不确定性,同时LPR机制改革带来风险偏好的再度提升、国债收益率继续下行对‘分母端’的积极影响、业绩韧性提供的估值都是未来的利好因素。”

在具体的投资布局上,科技、成长、业绩韧性成为他关注的主要方向,也是未来获取超额收益的主要来源。

失之东隅 收之桑榆

人们总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然而,世诚投资的开始却并没有那么顺利。

2006年到2007年A股市场诞生了一轮史无前例的大牛市,上证综指一路高歌猛进,2007年10月触摸到6124点。

“2007年牛市下半场论和万点论大热,市场情绪极度亢奋,世诚就是在这个时候入市的,但第二年A股就坠落了,第一笔投资择时以彻底失败而告终。”回忆当初,陈家琳满是感慨。

事后,他理智地分析道:“其实按照2007年A股最高点来计算,即便如市场预测,涨到一万点,其涨幅只不过50%,而且自己的投资能否获得50%的收益也是未知数。如果A股处于3000点的位置,同样是涨幅达50%,风险就会小很多。”

经一蹶者长一智,今日之失,未必不为后日之得。

陈家琳坦言,投资中判断失误是每个投资者或公司都会经历的事情,但失败后要进行反省。他会思考风控、投资理念、方法、流程、框架等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哪些个股或板块需要加深研究,总结出经验教训,让下一次做得更好。

财务分析科班出身的陈家琳更相信客观的数据,他喜欢挖掘数据,从数据中观察真实的世界,寻找问题的答案。

据他介绍,公司积累了很多投资的历史数据,挖掘数据时往往会聚焦三个问题:一是哪些交易实现了盈利或造成了亏损,原因何在?二是世诚所擅长的投资究竟是什么?三是哪些领域适合长期深耕?

世诚投资的反思总结意识很强,用历史数据说话更是世诚的传统,以往鉴来,指明后续投资的方向。

谈及近年来投资的进化,陈家琳坦言:“在世诚投资刚成立时,我们对很多投资感兴趣,价值投资、主题投资、并购重组等。然而,现在世诚的投资更加纯粹,更加聚焦价值投资,这种纯粹是不断挖掘数据的结果。”

在陈家琳看来,做投资要有定力,不被市场热点牵着鼻子走,同时应该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在市场中赚钱的方法有很多,但一个机构投资者能够驾驭的投资方法很少。“要用历史数据告诉自己,过去哪些投资赚钱或亏钱,哪种投资理念胜率更高,从中找到未来布局的明确方向,投资才能更科学、更理性、更聚焦。”

创业精神 破釜沉舟

每一轮A股牛市,都会催生公募基金经理的“奔私潮”,但这个看似没有多高门槛的行业,却面临着极其激烈的竞争,有着极高的淘汰率,最终能崭露头角的是凤毛麟角。

有很多基金经理向陈家琳取经,他们都关心同一个问题:世诚投资何以实现“长跑”?

陈家琳总结了三点。首先,经营公司要足够坚定,试一试的心态非常危险。他说:“如果一开始就给自己留退路,前进的路会变得异常坎坷。”

其次,在陈家琳眼里,做投资要纯粹。如果所有类型的投资都想“插一脚”,精力和资源过于分散,最后很有可能一事无成。据悉,世诚投资成立12年以来,陈家琳不断总结公司的聚焦领域和投资理念,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选择有质量的成长企业。

最后,要有正确的理念。陈家琳认为,核心员工要认同公司的理念,这样才能和公司一同成长。

“现在公司的规模和业绩不太匹配,但出于持续经营的理念,并没有盲目扩张规模。很多公司正是由于发展太快,但经营管理能力没有跟上,各种问题随之而来。公司的员工也普遍认同这一经营理念,希望公司能够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期待靠多赚管理费来发展是毫无意义的。”

人们常说,从零开始需要巨大的勇气。从公募基金的百亿基金经理到私募基金的董事总经理,陈家琳深刻明白其中的含义。

在创办世诚投资、组建团队的过程中,他不断强调创业精神。他认为,团队中的每个人都要有创业精神,要跳出打工的状态,时时刻刻要有危机意识,将每一天都当作第一天来对待。

陈家琳笑言:“激发创业精神很不容易,我常常提醒自己要以身作则,感染同事,另外还要制定完善的问责机制和激励机制。”

功夫不负有心人。公司团队目前非常稳定,过去四年半离职员工数量为零,这在人员流失率极高的私募行业实属不易。  

千淘万漉 沙尽金显

从业24年,陈家琳从未“踩过雷”。在与陈家琳的访谈中,他时不时会举出一些生动的投资案例,告诉记者如何“排雷”。他也毫不避讳地告诉记者,哪些市场追捧的白马股存在潜在的“爆雷”风险,如何提前甄别。

在陈家琳看来,要避免“踩雷”,把一家公司的治理结构研究清楚非常重要。“A股市场有一个鲜明的特点,90%的公司有实控人。想把某个公司研究透彻,就要研究其实控人,弄清楚实控人的真实想法,关注公司体外是否有其他资产,关联交易是否披露,定价是否合理等。很多上市公司‘爆雷’并不是因为经营不善,而是实控人反复无常。”

其次,需要考察管理层的企业家精神、公司的发展策略、执行能力、风险管控以及财务实力。

最后,在股票层面评估其估值水平。很多核心资产的龙头地位比较稳固,但其估值水平是否合理、交易结构拥挤度、是否有催化剂推动股价上涨等因素也需要考虑。与此同时,公开信息的阅读,与同行、买方的交流,也能排除一些风险,捕捉一些机会。

在投资圈,大家面对同一组投资标的,投资方法大同小异,都拥有聪明的大脑,行为差别不大,但投资业绩差距却很大。陈家琳认为,原因就在于投资理念。

“想好自己要赚长期的钱还是趋势的钱,进一步聚焦性价比最好的股票,有舍有取,再加上好的投资框架,才能获得稳稳的幸福。” 陈家琳总结道。

攻守兼备 后市可期

谈及后市,此前颇为谨慎的陈家琳观点有了些转变。他说:“可以更加积极乐观一些。”

8月上旬因为外部因素扰动,A股主流指数一度下跌超过5%,近日则出现了小幅反弹。陈家琳观察到,市场正在消化预期中的不确定因素,同时LPR机制改革带来风险偏好的再度提升、国债收益率继续下行对“分母端”的积极影响、业绩韧性提供的估值可接受度都是未来的利好因素。

对于具体的投资布局,陈家琳认为,科技、成长、业绩韧性是主要方向,也是获取超额收益的主要来源。他认为,风险偏好的提升更加有利于对业绩和估值持更高包容性的科技股。无风险收益率的下降更利好长久期资产,于A股市场对应的就是偏成长的板块和个股。而业绩韧性的典型代表就是消费板块中的龙头公司。

值得注意是,对于今年表现优异的核心资产,陈家琳提示,要警惕估值过高和交易结构拥挤的情况。

从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公募基金的重仓股持仓情况来看,陈家琳认为,核心资产的交易拥挤程度有增无减。虽然这种拥挤的交易结构不利于相关个股的短期表现,不过,短期也看不到机构“抱团取暖”瓦解的风险——毕竟这些公司从基本面而言是A股市场最优秀的代表。

此外,就估值而言,也不应简单地将当前的市盈率和历史平均值进行比较,还应该考虑估值水平与盈利水平的匹配度。在陈家琳看来,如果某个公司或板块盈利能力出现趋势性下降,估值随之出现趋势性下移也是合乎常理的,并不是所谓的“降价打折”,也没必要“抢购”。

对于市场关注度较高的科创板,陈家琳坦言:“首批25家公司的交易活跃度、股价涨幅等诸方面都远远超出了我们之前的想象。从目前实际交易情况看,科创板有可能与主板(包括中小创)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平行体系并维持相当长的时间。同时科创板与主板形成明显的分层,包括投资者分层、资金流分层、估值分层等。”

他认为,这种分层意味着科创板目前超过50%的估值溢价(相对于在非科创板上市的同类个股而言)并不会对主板带来估值提升。一个可比的例子是,A/H溢价指数即使在互联互通机制开启数年之后仍未有任何明显的收窄。当然,科创板对于部分科技细分板块的提振是显而易见的,需要对此足够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