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版 评论  查看版面PDF

2020年

8月29日

查看其他日期

迈入黄金赛段的便利店更需精耕细作

2020-08-29 来源:上海证券报

□ 张 锐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联合毕马威中国日前发布的《2020年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显示,去年国内便利店达到13.2万家,同比增长9%,与上年相比增速减少6个百分点,这是自2015年以来便利店行业首次出现门店增速放缓。另外,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20中国便利店景气指数报告》也表明,2019年全国超八成的城市便利店数量都在减少。

便利店是城市的标配,或者说是大小城市中分布最广的零售业态。那么,国内便利店数量规模增速出现明显递减,是否说明市场已经饱和而没有伸展弹性呢?按照前瞻产业研究院的分析报告,去年美国、日本和韩国的便利店渗透率分别为2149人/店、2208人/店和1409人/店,同期中国为10407人/店,对比之下,显然便利店在国内还有很大的增长布局空间。

按照商务部的安排,未来三年要织密便利店网络,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到2022年,全国品牌化连锁化便利店总量达到30万家,全国中等以上城市每百万人口不少于200家门店。看得出,从现在开始,未来3年全国便利店门店规模至少还有超过16万家的增长空间,行业规模增速约为120%。

便利店的占地面积一般都不大,相比于商超而言在选址卡位上更具灵活性。零售行业门店布点上有“金角银边草肚皮”的说法,其中金角是指街道转角,这里四方人流汇聚;银边指街的两端,这里是人流入口;草肚皮则指街道中间,这里虽客流分散,但却是过客歇脚驻足的地方。目前来看,便利店一般都占据着“金角银边草肚皮”的有利位置,而且借助这一历史卡位先机,便利店还进入了社区与商业区,由此完全打通了销售“最后一公里”。

同时,作为城市的一个商业基础设施,便利店在白天时可能并不会引起太多人的注意,但一到晚上尤其是深夜,便利店一定会展现出自己独特的魅力,因为在城市尤其是一二线城市的所有服务场所,恐怕只有便利店能够24小时为顾客敞开着大门。

看得出,无论是天时(政策导向支持)、地利(打通了“最后一公里”),还是人和(民众喜爱的消费与陪伴场所),便利店都占有着显著优势。而更为重要的是,最近10年,全国城市中所有的线下零售业态销售额都增长放缓,唯有便利店增速保持了两位数,及至今年上半年,虽然遭遇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但便利店销售额依然同比增长1.69%。既如此,像以往持续受到追捧一样,未来便利店在商业资本与投资人眼中依然会彰显出不同凡响的磁吸力。

的确,尽管城市便利店的动态前景依然不错,但行业的痛点也在时刻羁绊着市场前行的步伐。一方面,便利店是一种“重资产”运作模式,不少门店成本压力大;另一方面,国内零售业态正在朝着小型化、便利化的方向变身,便利店由此受到的挑战自然不小。更为重要的是,根据《2020年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去年便利店实现销售额虽然同比增长了13%,但增速却出现同比下降,且为4年来最低。显然,依靠数量扩张所能赢得的利润空间已越来越小,便利店行业的更大红利只能来自管理运营的优化与门店效率的提升。

首先是加速品牌连锁化。日本前三大便利店品牌在其国内占据了89%的市场份额,加盟店比例超过了95%,而国内排名前十的便利店市场份额只有63%,加盟店占比不足50%,因此,通过特许加盟方式实现国内便利店品牌连锁化的空间非常巨大。

其次是推广全程数字化。目前扫码支付在所有便利店得到了普及,刷脸进门与支付也获得了部分门店的应用,但这只能是数字化的初级阶段,数字化+智能化应当是未来可期的愿景,包括提供线上智能购物车,快捷引导消费者发现与捕捉购买目标,同时通过智能购物车实现门店的自动动态补货,还应当普及自助收银机,方便消费者自买自结,也可以借助VR、AR以及全息技术丰富立体型(墙面)与平面型(桌面)消费场景等。

再次是品类供给的精细化。空间场景的限制决定了便利店的SKU不可追求大而全,而必须是少而精。在通过大数据分析准确掌握用户基本品类需求的情况下,便利店需要强化个性化的自我定制,用差异化产品形成对用户的黏性,提高自身品牌的上柜率与占有率;另一方面,可在食品搭配上化整为零,如小份打包热餐、零食、水果、酒水饮料,快餐盒饭中一份米饭可以配备量少类多的菜品等,这样消费者在多样化尝鲜的同时还可降低消费成本,从而增强消费黏性。

(作者系中国市场学会理事、经济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