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麟
艺术博览会是艺术走向市场的舞台。是艺术家、艺术经营者和买家渴望的艺术品交易集市。在全面飘红的国内艺术品市场,买卖双方对交易和宣传平台的巨大需求,使博览会成为一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相当可观的商业活动。而各大艺博会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这不仅表现为对参展商的争夺,同时还表现为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
1993年北京举办首届“中国艺术博览会”,架构了新的艺术品销售形式。接下来,北京、上海、广州先后多次举办艺博会,并以各自的优势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此后,其他城市也相继举办大型艺博会,如杭州的西湖艺术博览会、大连国际艺术博览会等。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国内目前有大型艺博会近20个,但水平参差不齐,展览主题混乱、缺少专业服务仍是普遍问题。一些组织者对艺博会没有明确的定位,仅仅希望通过会展赚到摊位费或交易提成。在竞争激烈的会展市场中,参展商数量成为盈利的关键,而艺术的主题、品质以及会展的服务这些因素却都被忽略了。
2000年以后,建立高端艺博会的需求显现出来。2004年成功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是国内艺博会迈向国际化、专业化的开始。这是一个专业团队按照国际水准组织的艺博会,成为中国艺术博览会的重要里程碑。但在成功举办两届之后,却忽然传来“画博会内部争端不断,原班人马另起炉灶”的消息,原画博会团队还计划于10月创办“艺术北京”展会。两个定位相近的艺博会,在同一年里先后举办,摆出唱对台戏的架势。一些画廊退出本届博览会,采取观望态度。上海也发生同样的情况,上海春季艺术沙龙和上海艺博会也分别于春秋两季组织类似的艺博会。但与北京不同的是,这两次艺博会都是由政府支持,作为上海建设“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的重要活动。两南两北这四大展会都有同样的市场目标———成为最优秀的国际化艺术博览会,都同样在争取最优秀的国内外画廊参展。类似的情况在全球的艺博会市场也有发生,那些国际著名博览会的市场竞争同样激烈。2002年,巴塞尔艺博会入住迈阿密,挑起了北美地区博览会之争。原来居领导地位的芝加哥艺博会好景不再,大部分重要的参展画廊陆续抽身南下。参展商大量流失致使主办方经济状况不佳,几乎被迫出局。
参展画廊是艺博会的关键,他们的水准和类型决定着艺博会的成败。在国内,虽然有5000家左右的画廊,但其中能够有资格参加高端艺博会的仅有几十家,而有资格加入并愿意来中国参展的国际画廊资源更是有限。众多的艺博会承办者将如何争夺有限的客户资源?那些优秀的画廊是否能在同一年里参加几次相同的国内展会?国内艺术品是否拥有足够的本地买家市场来消化这些艺博会?随后跟进的博览会还将更多,能够问鼎国际级艺术博览会的机会也许只有一个,但无论谁能成功,最终的获益者无疑是那些参展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