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机遇 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 2006-04-24 00:00

 

  结构调整 初显成效

  笔者:2003年,公司总部从宜昌迁移到武汉,同时启动实施战略转移,并提出了五年发展规划,请您介绍一下当时公司实施战略转移的背景?

  杨继学:谈到公司实施战略转移的背景,首先得从公司发起成立的情况说起。1997年5月,中国葛洲坝水利水电工程集团公司独家发起,以旗下水电施工建设核心资产———三峡建设承包公司、澜沧江建设承包公司、清江建设承包公司以及主要用于大坝建设的葛洲坝特种水泥厂为主体,以社会募集方式设立了葛洲坝股份有限公司。“葛洲坝”股票于1997年5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上市后的葛洲坝形成了“一主一辅”的产业发展格局,即以水电水利水电工程承包建设为主、特种水泥生产为辅的业务模式。

  被称为全球超级工程的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葛洲坝筹组设立后正赶上三峡工程二期建设,在三峡二期工程中承包的工程量占三峡二期工程量的70%左右,三峡工程承包收入成为公司最主要的业务收入来源。随着三峡工程二期工程的完成,三峡工程施工高峰已经过去。

  此外,葛洲坝自从上市就具有先天性的不足,这就是同业竞争。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都从事建筑工程承包施工,而建筑工程承包施工竞争残酷、利润低下,由于这种先天性构架的不足和缺陷,导致公司在前几年的发展中步履艰难。

  在新的市场竞争条件下,葛洲坝面临着战略转移的迫切需要。在国家电力体制的改革和中国葛洲坝集团有限公司改制重组的大背景下,为了能够把公司做大做强,将公司发展成为具有优良的资产、稳定的经济增长和较高成长性的一流上市公司,公司决策层未雨绸缪,制定了以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的未来五年公司发展战略规划,提出新的思路,充分发挥在建筑施工业方面的优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以基础设施投资经营为主业,在全力打造水电工程承包施工的基础上,加大基础产业投资和经营力度,积极向其他基础设施产业延伸发展。

  笔者:去年年报显示公司整体经营情况已比上年有了较大提升,您认为近几年公司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效如何?产业结构调整有什么特点?公司目前的五大产业板块是不是有些分散?

  杨继学:2003年,葛洲坝总部从宜昌迁址武汉,3年时间完成了历史的跨越,公司在实施五年发展规划中,不仅扩张了产业和市场,同时,也完成了从承包商向开发商的过度和转变,实现了由乙方向甲方的跨越。

  经过三年不懈地努力,到去年底,公司产业结构调整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建筑业产值占企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2年的70.62%,递减到2005年的30%左右。除了在与控股股东划定的区域内继续从事建筑工程承包施工业务外, 公司基本形成了建材化工、水力发电、高速公路运营、房地产开发、建筑工程承包施工等五大产业并举的新格局。

  从去年的主业经营业绩看来,高速公路运营和房地产开发已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公司投资控股的襄荆高速公路已投入试运营;去年底,公司控股投资的另一条国家重点公路大庆至广州湖北省北段项目也已破土动工;公司投资控股的房地产公司在武汉开发的第一个项目――“江山如画,”也在去年11月完工交房,取得良好的收益。

  谈到产业结构调整的特点,我认为最主要的体现在两个转型方面,即:“公司转型”和“产业结构转型”,即从传统施工企业向资源型、控股型、集约型转变,从单一的水电施工主业向能源、交通、房地产投资为主业转变,形成了葛洲坝的五大经营板块:建筑工程承包施工业、建材化工制造业、水力发电业、高速公路投资运营业和房地产开发业。

  这五大产业板块看上去分散,其实是“形散神不散”,五大板块间具有很强的关联度,基本上处于上下游或辐射关系。这也是公司的良苦用心,公司从传统施工企业向资源型、控股型、集约型企业的方向转变,其调整方向必须与公司的原有资源相联系,充分发挥固有的资源优势,构造行业相关联的产业结构布局,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齐头并进,协调发展,做到产值最大化。这五大板块“形散神合”,高度关联,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这是公司适应市场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公司和全体股东长期利益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公司将所属西南公司整体资产与控股股东进行置换,这次置换是公司实施五年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一步,通过置换不仅有利于公司逐步淡出竞争激烈的建筑施工承包业务,保证公司水泥厂经营性资产的完整性,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而且有利于减少公司与控股股东之间的关联交易和同业竞争,为公司规范运作、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抓住机遇 实现跨越式发展

  笔者:2006年是国家“十一五”计划的开局之年,同时,在国家提出的中部崛起的战略布局中,湖北在中部地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请您谈谈公司今后将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杨继学:“十一五”期间,国家将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在优先发展水电等清洁和可再生能源的政策指导下,将进一步加大对西部水电资源的开发力度,推进水电建设流域梯级综合开发,在西部建设大型水电基地;国家还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将加大对农村道路、饮水、电网、通信等基础建设;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在产业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推进改革开放等方面加大对中部地区的支持力度。这些国家宏观规划将对公司以投资水电、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为主的投资经营业,对承包施工、水泥生产销售、民用爆破等产业,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快速发展机遇。

  与此同时,湖北作为中部地区重要省份,正在努力成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将会对公司在武汉的房地产开发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因此,2006年将是公司可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期,公司将抓住历史机遇,促进五大产业齐头并进、协调发展。

  公司面临的主要挑战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原材料和能源等物资供应紧张和价格上涨,对公司水泥和民用爆破等业务会产生影响;二是两条高速公路的建设给公司带来了较大的资金压力;三是公司建筑工程施工任务储备不足,需要加大投标签约的力度;四是公司房地产开发土地储备不足,不能很好地实现房地产业务收入的持续性。

  笔者:2005年,葛洲坝渐入产业升级收获期:电站的投产、民用炸药的扩产、新地产项目的酝酿、高速公路的延伸,那么2006年对葛洲坝又意味着什么?请您介绍一下公司下一步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

  杨继学:公司的发展战略就是:抓住历史发展机遇,坚持高质量、快速度、跨越式的发展思路,深入贯彻公司五年发展规划,在控制风险的情况下,加大对高速公路、房地产、水电站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并保持五大产业齐头并进,协调发展,不断提升公司价值。公司的发展规划是:坚持规范运作、精细管理,立足主导产业,重点扶持潜力产业,努力实现公司跨越式发展。

  2006年是充满机遇的一年,是公司发展历史上极其关键的一年,也是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最多的一年。可供企业发展的历史机遇是不多的,必须牢牢地抓住。大强富的战略目标不仅仅是一种美好的愿望,更应成为我们的实际行动。只要正确地对待困难,牢固地树立起必胜的信念,没有闯不过的火焰山,没有攻克不了的难关。只要闯过了2006年,公司必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沙漠恶劣环境中生存的胡杨,就有“活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朽”的自强不息的精神,葛洲坝人具有这样的精神!

  笔者:请您谈谈如何在股改中保护流通股股东的利益?

  杨继学:股权分置改革对中国资本市场制度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解决股权分置问题也给上市公司带来了发展的契机,我们应该抓住机遇,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不断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公司的跨越式发展。

  公司广大流通股股东为公司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在近几年公司结构调整的转型时期,如果没有广大流通股股东的支持,就不可能取得初步的成效。公司公告的股改方案,通过支付对价表达了对全体流通股股东的尊重,也充分显示了控股股东的诚意。但我认为,保护流通股股东利益不仅仅是股改,最重要的是公司未来的高成长性,要用未来良好的业绩回报投资者,公司未来的高成长性将为保护流通股股东利益打下最根本的基础。

  经过前几年的结构调整,公司已具备了跨越式发展的基础,我相信,葛洲坝一定会抓住此次股改的契机,不断提高企业的经营能力和竞争实力,以更好的业绩回报全体股东。(公司巡礼)

  ———葛洲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继学谈公司股改及未来发展

  题记:

  三峡工程,举世瞩目。?作为我国第一家水利水电施工企业的上市公司,葛洲坝股份有限公司从1997年筹组设立发行股票进入证券市场开始,就担当起三峡工程建设主力军的历史重任,以其中国水电建设“王牌之师”的突出优势和骄人业绩,在世界水电建设史上谱写了辉煌的篇章!

  几年前,伴随着三峡电站正式并网发电,面对产业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葛洲坝股份公司又踏上了战略转移的新征程,积极致力于产业结构调整,经过不懈地努力,到去年底,公司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初步成效,已基本形成了建材化工、水力发电、高速公路运营、房地产开发、建筑工程承包施工等五大产业并举的良性发展新格局。

  如今的葛洲坝,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将以股权分置改革为契机,抓住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历史性机遇,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力争早日成长为充满活力、快速成长、业绩优良的上市公司。

  在葛洲坝股份有限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正式启动之际,公司董事长杨继学接受了笔者的专访。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上海证券报版面查询
 



电子版全文检索入口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