徘徊低谷 保险个人营销反道而行
[□本报记者 马斌] 2006-04-28 00:00

 

  □本报记者 马斌

  

  与银行保险的火热相比,传统的个人营销渠道的情况却不乐观。

  以上海为例,剔除银行保险大涨的因素,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曾被作为寿险公司发展“底盘”的个人营销业务,一季度同比下降近20%,营销员人数减少1300余人。

  一家寿险公司提供的内部数据显示,2006年1月份和2月份,在全上海已开业的22家寿险(不包括瑞泰人寿),除平安、友邦、国寿几大公司以及少数几家合资公司外,绝大部分寿险公司 个人新契约保费收入(FYP,也称首年保费)平均都在100万元的业绩平台上,有些甚至仅数十万元规模,而相应的营销员队伍不过几百人。

  一家大型寿险公司高层表示,在上海,成熟的个人营销团队应该稳定在2000-3000人左右,月新契约保费收入上千万规模,目前的情况显示,多数公司个人营销仍然勉强度日。

  除此之外,业内人士称,由于统计口径的不统一,各家寿险公司的业务规模数据也常常不具有可比性。他表示,目前保监会以及同业公会公布的都是总保费数据,不能反映公司的业务品质和内含价值。而在行业内比较通行的是修正保费或者年度化折算保费的方法。所谓年度化折算保费,是指十年期期缴保费收入按照100%计算,趸缴产品按照10%折算计入,而十年期以下的期缴产品则按照年限折算,如:5年期折算率为50%。该人士称,如若按照上述标准计算,结果会大不相同。

  比如,上海保险同业公会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1-6月,按照个险新契约(包括期缴和趸缴)保费收入排名,国寿上海(5.3亿元)排名第一,平安上海(3.4亿元)第二,友邦(2.2亿元)第三。假若按照修正保费口径,即对趸缴产品按10%打折统计:平安上海就取代国寿排名第一,市占率超过30%。如果套用更严格的计算方法比如年度化标准保费的口径统计,国寿上海分公司的保费收入和市场份额进一步缩水,友邦则会超过中国人寿。

  2月上海部分公司个人寿险业务保费收入

  单位:千元

排名 公司名称 个人营销

FYP(期缴) 趸缴 续期

1 中国人寿 93,516.1 77,580.6 114,061.3

2 太平洋人寿 2,963.0 1,465.0 25,290.0

3 平安人寿 44,221.3 7,210.5 395,424.6

4 泰康人寿 1,118.6 - 2,494.4

5 新华人寿 1,685.2 226.6 2,908.0

6 太平人寿 1,083.0 291.9 2,432.7

7 友邦保险 17,201.4 4,147.9 123,482.7

8 中宏人寿 9,798.8 761.7 48,094.0

9 金盛人寿 1,976.9 754.9 6,248.4

10 太平洋安泰 5,992.5 4,717.4 41,083.3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上海证券报版面查询
 



电子版全文检索入口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