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医药企业只有三分之一生生不息 资料图 |
|
□本报记者 陆琼琼 李小宁
被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誉为“顺世保命、乱世治病”的医药产业正在经历一场严峻的考验。“目前三分之一的医药企业无声无息,三分之一的奄奄一息,只有三分之一生生不息。”原上实控股董事长,现任思格投资有限公司合伙人的卓福民说的并非只是玩笑话。中国药企销售额只占所有总量的2%左右。
几乎所有紧握资金的投资大佬都曾梦想进入医药这个行业,但实际情况却是风声大雨点小,真正掏口袋的投资少之又少。现在中国总共有40亿美金左右的风险投资在中国寻找项目,达到历史最高。可是风投家对医药行业显得特别吝啬,如果他们愿意在其他行业投入4亿美金,却只愿意在医药行业投入2千万美金“小试牛刀”。
摩根大通副总裁顾宏地作了这么个比较:虽然中国医药产业发展潜力非常强劲,但是投资者现在还不能够给中国的医药产业一个相当于世界同类企业相似的估值倍数。中国企业2005年平均市盈率是15倍左右,远远低于世界其他企业的标准,尤其以印度为例,同样是发展中国家,整个医药产业的市值和中国企业差不多,但他们总是更能博得机构的欢心。
谁动了药企的资金奶酪?
卓福民的11年医药行业投资经验告诉他“没有强壮的心脏、非常健全的神经,就不要投资医药。”
他认为中国当前医药产业投资的现状是:技术方面,模仿的多,创新的少。最近三年,卓接触过100多个项目,其中细研究的有20多个,可最终只投入了一个项目,原因就是创新太少;而环境方面,潜规则多,明政策少。最难的就是报批,其次是销售。
卓福民曾经亲自操刀过6家药企,参与过20多家企业的上市,他表示,“收购容易,整合难。”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完全成功的案例,包括华源。优秀的个人很多,但优秀的团队难觅。
上海联长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副总裁周水文认为,中国资本市场还没有成熟的原因是:首先,生物医药新技术面对的市场过于狭窄,其次,研究人员急功近利,导致技术成果含金量不高,最后就是缺少专业懂行的投资专家。
缺乏医药创新
到底拿什么吸引投资者的眼球?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还是高超的模仿能力,答案毋庸置疑,但糟糕的是“中国医药产业面临的挑战已经非常严峻”,顾宏地分析说,中国的医药产业集中度比较低,地方保护比较严重。普通药逐渐转向专利药是世界趋势,但现中国普通药的市场占有率是90%,而在发达国家专利药有70%以上,这说明,现在中国医药产业面临的创新压力非常大。
“中国政府在医疗体制改革中,不断推动药价下降,普药因此受到非常大的冲击,但如果我们有创新药,相对受影响会小一点。”顾宏地说。
上海新药研究开发中心总工程师李光平说,现在中国新药的研发和产出能力非常弱,因为资金投入很有限,中国全面投入新药的研发费用还不到国外一个新药的平均研发费用。
并购不能解决问题
从1998年到2002年,世界上发生了八单大医药企业的并购,他们的目的是由此达到股票升值的愿望,但是从股票的数字上并没有看到这样结果,因为他们在创新能力上面并没有这样的能力,因此没有股票分析师会看好这些企业,企业股值自然受到影响。
顾宏表示,中国企业正在通过国际资本进入来发扬壮大自己,“虽然我们还不清楚外资的引进是不是会对中国的医药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在中国医药产业整合的必经之路上如果不能尽快发展自己的能力,那么就很难改变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