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理财:好戏才刚刚开始
[] 2006-04-28 00:00

 

  光大阳光一号成立以来净值走势图

  ●主持人:上海证券报 张勇军

  ●嘉宾:

  吴亮:现任光大证券资产管理总部副总经理兼光大阳光集合资产管理计划投资经理

  卓致勤:拟任光大阳光2号集合资产管理计划投资经理

  范振彤:现任光大资产管理总部市场营销部副总经理

  主持人:欢迎登录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www.cnstock.com),参与上证第一演播厅的视频在线节目。今天我们邀请嘉宾和投资者共同交流券商理财产品。

  全面转型

  主持人:由于市场原因,券商这几年地位明显下降。去年开始,券商推出了全新的理财产品———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收益。那么,它和委托理财的本质区别在哪?

  嘉宾:券商目前推出来的集合理财产品,已经完全不同传统意义上的委托理财业务,它尽量淡化保本保底的概念,利用券商投资专业能力让投资者分享投资成果。集合理财计划还借鉴了基金很多好的做法,如把钱放到银行托管,托管银行监控券商的操作等。

  读者:目前券商集合理财产品有不少,有哪些类型呢?

  嘉宾:从投资对象来划分,目前有三种类型:一种是投资股票型的,另一类就是光大证券马上要发行的阳光2号,属基金中的基金,投资优质基金产品,还有一类是货币型的,投资固定收益类产品。从投资范围来划分,分为限定型和非限定型。

  主持人:和基金产品相比,券商集合理财有何优势?

  嘉宾:券商集合理财跟基金产品相比,都具有集合性、合法性和专家管理这么一个特点。但是,从产品类型来说,券商集合理财比基金产品形式更加丰富、投资范围更广。如集合理财可以投资基金产品,但是基金做不到这一点。另外,券商在投资过程中,投资手段可能会更加灵活,并且资源和信息渠道更加丰富一点,研究所和投行业务对我们会构成大力支持。

  另外,券商集合理财与基金产品在投资对象上也各有侧重,集合理财以面向高端客户为主,它购买的起点金额是5到10万元,而基金产品也包含了一些低端的客户,比如说一些基金产品客户1000元就可以参与。

  读者: 那么,它和银行理财产品相比,有什么优势?

  嘉宾:银行的产品更多倾向于固定收益产品,同时收益也是有限的。作为券商的理财产品,比如非限定性的资产管理计划,是投资于风险更高的股票,所以我们想客户在选择的时候,首先它对银行理财产品,对我们券商的产品要有一定的了解和比较,一方面是看收益率,另外是看不同产品的特点,以及承受的风险、特殊的条款等。

  另外,如果投资者选择了好的券商集合理财计划,就等于间接选择了好的上市公司。

  阳光计划

  读者:感谢阳光1号给我们持有人带来的良好收益,我对光大即将推出的“光大阳光2号”也很有兴趣,请嘉宾介绍一下。

  嘉宾:阳光2号有别于阳光1号,只投资于各类优质基金品种,我们将采用国际先进的基金评价体系,积极运作,在不同类型的基金产品中做好资产配置,实现风险的二次分散,收益的二次优化,为投资者在承担较低风险的基础上带来高于基金平均收益率的投资回报。本计划成立30日后,每周对投资者开放一次,投资者在规定期间内可参与或退出,流动性在现有集合理财产品中较好。同时,光大证券作为计划管理人,将继续投入5000万元自有资金参与计划,与投资者同舟共济,共担风险,共享收益,并对符合条件的投资者提供收益补偿。

  读者:与投资者自己投资基金产品相比,光大阳光2号有什么优势?

  嘉宾:现在基金很多,表现也良莠不齐,投资者选择起来也有难度。我们希望能够把我们的产品和基金产品做一个组合,利用渠道、专业优势来寻找细分市场。目前一些做得比较好的基金,在前两年平均收益都可以达到10%-15%,今年做得比较好的是40%-50%这样的一个水平。我们光大证券通过自主开发在业内领先的一个系统,能够挑选出那些业绩表现比较优秀而风险相对较小的基金。经过测算,“光大阳光2号”的年平均收益可以稳定达到8%以上。另外,因为我们通过集合比较大规模的资金,然后以一个机构投资者来投资基金,这样我们可以获得一个比较大的折扣,可以有一个更低的成本投资。(下转C2版)

  更多精彩内容及视频回放请见中国证券网https://www.cnstock.com/szdiybs/index.htm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上海证券报版面查询
 



电子版全文检索入口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