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消费 还须建立长效机制
[□李长安] 2006-05-08 00:00

 

  □李长安

  

  “五一”黄金周刚刚过去,各个商家都在盘点自己的盈利,而政府部门也在统计一周来的社会消费总额。从往年的情况来看,“黄金周”在刺激社会消费方面还是成效比较显著的。不过,从整个国民经济的全局来看,中国消费不足的问题依然是困扰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障碍。因此,从增强整个社会的消费能力、提高国民经济的消费水平这个角度出发,启动消费还需要建立长效机制。

  一般来说,“黄金周”所形成的消费高潮在整个消费曲线当中只能算是一个短时间的消费“冲击”,它的特点是短期性、集中性和消费结构的片面性;而整个社会消费水平的持久提高,却有赖于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增加和消费预期的持续向好。然而,从现实的情况来看,恰恰是在影响消费的这几项关键因素上,存在着一系列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首先,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相比,居民的收入增长水平相对比较缓慢,而收入是影响消费的第一要素。从统计数字来看,近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一直保持了近10%的高速增长势头,但令人遗憾的是,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却始终要落后于经济增长的步伐。比如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05年我国的GDP增长了9.9%,与此同时,当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比上年实际增长6.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只增长了9.6%。两者分别比GDP的增长率要低3.7和0.3个百分点。

  其次,收入分配的不均衡成为导致消费不足的另一个诱因。我国收入分配的不均衡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城乡收入差距日渐扩大这个事实。根据有关统计,目前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已经超过了3:1,如果加上城市居民享受的各种福利等隐形收入,那么差距可能扩大到6:1。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城乡差距最大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收入差距的问题也体现在“黄金周”的消费方面。据国家旅游局统计,2005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达到12.12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为5286亿元,人均消费436元。但是,旅游的主体主要是城镇居民,农村居民虽然在旅游人次上要超过城镇居民,但在旅游消费能力方面却大大落后于城镇居民。2005年城镇居民旅游花费3656.13亿元,人均是737.1元;而农村居民总花费只有1629.73亿元,人均227.6元。城镇居民的消费总额比农村居民的消费总额要高出近2.倍,而人均消费则要超过3.2倍还要多。此外,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当人均收入达到300美元时,会产生近距离旅游;超过500美元会产生区域旅游;达到800美元会产生远距离旅游。而我国农村居民2005年的人均纯收入只有3255元(约合400美元),这就客观上限制了他们的出行范围和消费能力。

  最后,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压抑了居民的消费预期。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处在剧烈的变革之中,经济体制的转换使得传统的社会保障体制出现了明显的不适应,而新的社会保障体制又尚未完全建立。对于那些处在社会保障这把“安全伞”边缘的众多居民来说,未来的不确定性促使他们节衣缩食,削减当前消费。而医疗费用、教育费用和住房价格的飞涨,更使消费者捂紧自己的钱包。在投资渠道狭窄和规避风险的情况下,银行存款或者购买国债几乎成了他们的唯一选择。据央行的统计,截至去年年底,人民币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经突破14万亿元,创下了历史新高。与此同时,另一组经济数据却在连年下降:近5年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持续走低。10年来,我国最终消费率平均为59.5%,比世界平均消费率低接近20个百分点。越来越富的中国人却越来越不敢花钱,社会保障的缺陷可以解释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原因。

  除此以外,自1999年开始实行的“黄金周”制度到现在,还出现了一定的“假日疲劳”症,这集中表现在居民“黄金周”旅游出行的意愿下降,旅游消费增长率徘徊不前等。比如2005年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899.2亿元,而6月份是4935.0亿元,有“黄金周”的5月份消费总额竟然比没有“黄金周”的6月份还要低。再从增长速度来看,6月份增长率也要比5月份高出0.1个百分点。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黄金周”虽然带来了短时间的消费冲击,但从启动消费的角度来说,光靠几个“黄金周”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建立启动消费的长效机制,是一项紧迫而且势在必行的重要任务。其一,要把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增加他们的消费能力放到经济发展的首要位置,使绝大多数的国民能够享受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利益;其二,切实解决城乡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问题。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把提高农民收入当作中心任务来抓,完善城市反哺农村的渠道和机制;其三,尽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居民的消费预期。特别是在关系民生的医疗、教育等方面,政府应该加大公共财政的支持力度,努力消除居民对未来不稳定的消费预期。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上海证券报版面查询
 



电子版全文检索入口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