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华联拟引110亿外资助扩张
[□本报记者 陆琼琼] 2006-05-10 00:00

 

  □本报记者 陆琼琼

  

  “全国华联未来3年将引进110多亿元海外资金,用以改造和扩大华联商业网点及商业设施。”全国华联商厦集团秘书长李可集5月9日在全国华联商厦集团2006年高峰会上宣布。

  引入外资整合市场

  李可集表示,全国华联集团正在与世界商业巨头、海外投资基金、国际金融机构等洽谈战略合作事宜,积极实施全国华联市场同盟战略,整合市场。

  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曾指出,培育大型流通企业,归根到底要加大改革力度,推进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规范股份制改造,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突出主业经营,提高核心竞争力。

  近日,中国商务部商业改革司司长邸建凯也表示,中国政府计划组建15-20家大型流通企业,旨在提高国内企业的总体实力,为更好地参与流通市场全面开放后的激烈竞争作准备。

  “华联商厦”这块金字招牌由上世纪八十年代原国家商业部刘毅部长提出。原商业部出资1.5亿元,分摊给沿海14个城市和7个经济特区的大型百货商场,于1989年2月26日在天津召开成立大会,正式对外宣布成立全国华联商厦集团,总部设在天津。

  专家:重造“华联”很艰难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陈信康教授认为,外资通过收购或参股现有的中国流通企业将成为一种趋势。

  但陈信康表示,由于地方利益和产权关系复杂等原因,“华联商厦”的品牌在全国始终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合力。他认为,重造“华联”仅靠引入110多亿外资是不够的,在管理上也应该有统一的标准。

  据悉,目前全国华联商厦在全国拥有55个成员单位,遍及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年销售额400亿元。华联也发展为集酒店、超市、旅游、装饰材料、房地产于一体的多种业态。

  上海的华联商厦曾经作为上海的一家老字号百货风光了近半个世纪。2004年随着百联集团的成立,“华联商厦”归入该集团百货事业部,然而一年多以后,华联商厦便和另一个老字号“第一百货”一起翻牌成“友谊百货”。当时百联集团的负责人对此的解释是:为了统一商号。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陈信康说,全国各地都有“华联商厦”,有的经营高档百货,有的就是中央集贸市场,差距太大,良莠不齐。

  据了解,百联集团在全国扩张时曾经采用的“华联商厦”商号就容易与当地企业混淆,但如果冠以“上海华联商厦”之名则不利于全国布局。因此百联旗下的华联商厦就在无奈中走到了尽头。

  (陆琼琼)

  百联为何弃“华联商厦”品牌

  ■背景链接

  中国政府计划组建15-20家大型流通企业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上海证券报版面查询
 



电子版全文检索入口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