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明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博士生 |
|
曾几何时,在国有商业银行工作是一份多么令人艳羡的职业:收入稳定,工作轻松,具有养老、医疗等各方面的福利保障。那时,投资银行还是一个不为众人所知的新鲜名词。然而现在,投资银行早已取代商业银行,成为大学精英们理想中的栖身之地。高收入和频繁的旅行、巨大压力下的挑战性,以及频繁出入于聚光灯下的诱惑。相比之下,商业银行不过是他们的保底选择。 人才市场上地位的变迁折射出传统商业银行在金融全球化时代的步履维艰。当前全球资本市场上的一大趋势是,直接融资日益取代间接融资成为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这在金融机构上的表现之一就是商业银行的生存空间被不断挤压:传统存贷款业务收益率极低,却同时存在着期限错配与风险集中的问题。这种风险集中的趋势日益成为商业银行不堪承受之重;高收益率的中间业务又受到来自在某些表外业务更具优势的投资银行的激烈竞争。
那么,我们该拿什么来拯救商业银行呢?
对症下药,首先是开拓新的工具,一方面充分发挥在客户资源和集中处理信息方面的固有优势、提高收益率,另一方面则要将部分风险通过特定渠道转移出去。
事实上,资产证券化恰好是这样一种新的工具。对于银行而言,可以通过债权的资产证券化把贷款的风险和报酬完全转让给一个独立的特殊目的载体,由这个特殊目的载体发行债券并向投资者出售,用贷款未来的本息来向投资者支付本息。证券化成功的关键在于,作为发起人的银行,与自己转让出去的贷款,必须完全脱离关系,即实现所谓的“真实销售”。即使银行破产,银行的债权人也不能向该贷款提出追索权,这就是所谓的“破产隔离”。
从本质上而言,资产证券化能够把间接融资转化为直接融资。资产证券化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具有以下好处:第一,能够把长期贷款迅速转化为现金收入,改善银行的流动性,缓解存款和贷款的期限错配;第二,能够把贷款的风险从银行转移给投资者,而投资者在承担更大风险的同时,相应获得了更高收益;第三,银行能够把贷款从自身的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方转出,这既提高了资产收益率等财务指标,也可以缓解诸如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等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规定所带来的压力;第四,银行的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评级往往高于银行自身所发行的金融债券的评级,因此可以降低投资者所要求的风险溢价,从而降低融资成本;第五,商业银行除了担任资产证券化的发起人外,还可以担任资产证券化的服务商(即负责资产池中资产的收入管理和支付),从而继续发挥自己在客户资源和集中处理信息方面的先天性优势。
在金融全球化的资本市场中,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的界限将变得越来越模糊。由于商业银行在灵活性上不如投资银行,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具备特定的优势,才能与投资银行对抗。而资产证券化恰好提供了这样一种优势:资产证券化能够使得商业银行迅速成长为全能型银行。另一方面,资产证券化既为投资者提供了较低风险和较高收益的全新投资产品,同时又为企业拓展了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之外的新的融资渠道,从而有利于金融市场的进一步深化。因此,资产证券化重新赋予了商业银行在金融全球化时代的生命力和竞争优势,打通了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之间的樊篱,丰富了金融市场的深度和投资品种,可以说,资产证券化的从无到有和发展壮大掀起了一股新的金融深化浪潮。
自去年年底起,国开行的ABS和建行的MBS相继试水。中国商业银行能否由此浴火重生?我们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