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嘉德拍卖公司副总经理 寇勤 |
|
专访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寇勤 □王静
2005年是令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极为振奋的一年,全年拍卖总成交额17.6亿元人民币的骄人成绩比2004年的12亿元成交额增长了近五成,在全球艺术品收藏投资热的大背景下,中国嘉德的行进步伐也变得更加沉着而坚定。寇勤是中国嘉德这艘重型驱逐舰的大副级的灵魂人物。2006年中国嘉德春拍在即,笔者与他进行了一次聊天式访谈,解析中国嘉德的竞争策略和未来的发展战略。
竞争是市场化语境下永远不能回避的课题,中国嘉德在成立以来的十余年间,一直身处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今天面对雨后春笋般涌现出的新的同业竞争者,嘉德的态度也显得气定神闲。“竞争激烈与否不完全取决于拍卖公司的数量,而在于对手的竞争能力。目前,国内拍卖行业的格局并非随着拍卖公司数量的增加而改变,也没有因为十几年的竞争过程而有丝毫弱化。相反,国内拍卖公司正发挥各自不同的特色,在市场上争取自己的立足之地———综合性、项目的完整性、某些项目的超前性,在竞争中自然形成各自的优势和格局。”面对国内拍卖公司整体规模过速膨胀的说法,寇勤如是理解,“在这种意义上,对艺术品拍卖企业数量的判断应更慎重。外资进入中国并非是可怕的事,拍卖公司数量增加也非市场无法承受,单纯从市场竞争角度讲,一定是优胜劣汰、资源组合的长远趋势。当外界认为艺术品拍卖行业是一个很大的趋利目标时,蜂拥而至是阻拦不了的,任何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到了某个阶段,许多现象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与相对合理性,这种趋势很难阻挡,最终只能靠市场调节。市场资源有限也是相对的,随着行业整体发展会带来新的资源,新的藏家和藏品都会不断涌现;随着拍卖公司增加,也增加了外界对拍卖行业了解的几率,对扩大宣传还是有利的。从辩证的角度看,食客多了,人气旺了,蛋糕也有可能变大”。寇勤笑言,“不恐多,只怕乱”。
或许归咎于去年春季拍卖的超现实的火爆,拍卖业中出现了一些“三角债”关系,许多人参与拍卖的资金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更有极端者将婚嫁买房的资金拿到拍卖市场,企图趁拍卖的火爆,发艺术的横财,流连在数家拍卖公司之间四处开花,造成资金周转不畅,资金链断裂,一些拍卖公司在这样的关系中左右为难,竞争力不强的小型公司更是有苦难言。虽然这个现象在嘉德并不突出,但寇勤仍倡导同业,坚定秉持“公开、公平、公正”的经营原则,维护行业尊严,必要时寻求法律支持,大胆维护自身权益,以防范拍卖市场交易秩序混乱现象的膨胀。信守偿付规则是艺术品交易这一被人们誉为“高雅行业”的最起码的入场前提条件,不能遵守这个游戏规则的人只能被判出局。
嘉德的气定神闲还源于他们对自身竞争力的清晰把握,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嘉德的领导团队深知,对拍品专业精深的诠释,良好有效的公关能力都是一家拍卖公司必备的素质,但如果丧失诚信,一切都无从谈起。一个公司能够长期立足和发展,说明它实践了最初的追求品质、诚信经营的诺言。每个企业创立时的目标和口号都很重要,但关键要看结果,中介机构尤其如此。嘉德品牌的树立,靠的就是十几年来不断追求诚信理念和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工作。嘉德竞争的长远战略在于诚信规范、重视人才和专业知识。这两方面保持住并不断更新,就会保持嘉德的不断发展。拍品的质量是衡量拍卖公司品质的重要砝码。寇勤认为,嘉德良好的知名度和商业品牌还得益于较长时间的积淀,许多藏家慕名而来,把嘉德作为委托拍卖或参与竞投的首选。我们注意到,正是嘉德从最初的委托程序,直至拍卖后的结算过程都细心周到地为客户设想,对拍品的成交价格预期和成交比率有清晰的判断,才会凭实力留住并获得更多的客户资源。拍品的征集向来是嘉德的长期战略,对重要拍品的长期跟踪与合理配置,使嘉德几乎每场拍卖都有精品出现而夺人眼球。
2005年,对嘉德来说是一个新的制高点,自身的拍卖档次和拍品质量都有很大的提高,四季拍卖和邮品、钱币、铜镜拍卖已发展成为中型项目,瓷器、工艺品项目各自独立,佛像专场、织绣专场、王世襄收藏专场等,都是嘉德新思路的有效探索和成功尝试。在分析了一系列数据后,寇勤认为,艺术品市场所谓泡沫的含量并非传言的那样严重,2006年嘉德的第一场四季拍卖也几乎保持了去年的水平。寇勤预言,对于嘉德来说,2006年会保持平稳的势头,春拍的总体成交水平较之去年不会有太大的起伏。他还表示,虽然市场走势、行业格局仍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但中国嘉德的长远规划仍将是一个立足国内、面向国际的乐观进取的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