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
5月14日,两则有关认证的报道引起了我的关注。一则是:中国口腔清洁护理用品工业协会透露,今后牙膏产品将会由国家认证机构批准的专门认证机构来认证,未取得资格的认证视为非法。另一则是,北京市商务局负责人表示,北京市老字号的重新认定、申请工作已正式启动,今年北京将认定50家老字号企业,此前认定的老字号企业都需重新认定申报。
认证在英文中意思是“由可以充分信任的第三方证实某一经鉴定的产品或服务符合特定标准或规范性文件的活动”。认证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认证通过第三方的信誉,来担保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可以有效降低供需双方交易的成本,提高效率。在我国,第三方担保多属国家信誉担保。
认证包括两大类,即产品品质认证和品质管理体系认证。如果依照这种界定来看,老字号的认证就显得莫名其妙。众所周知,老字号是历史的产物,是市场确认的结果,一个不重质量不守信用的企业,很容易被市场淘汰出局,反之,则逐渐为公众所信任,形成自己的老字号资源优势。老字号何需政府认证?
政府认证,从本质上讲,是政府拿国家信誉为被认证对象担保,在认证的同时,政府也必须时刻负起监管职责,促使被认证对象重质量,守信用,以保护国家信誉不受损。但是,在著名的“牙防组”事件发生后,全国约有100多个地区的工商等部门对佳洁士、冷酸灵、两面针等被认证过的知名牙膏产品进行了查处,波及整个行业。有关部门为了牟利滥施认证导致的混乱和相关企业假借认证之名“忽悠”消费者的做法,不仅伤害了认证在公众心目中的信用度,也使国家信誉受损。
现在的一些认证活动已经被异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相关部门或相关部门指认的“代言人”以认证之名收取各种费用,一些认证活动被异化为获取利益的手段。甚至,一些认证行为直接就掺杂着交易因素。比如,“牙防组”在认证的时候,曾接受宝洁公司的1000万元“捐赠”。在这种情况下,亦容易发生重复认证。比如,北京的老字号企业认证,此前已经有认定,现在还需要再重新申报,将会增加相关企业的成本。
其二,认证被作为终极目标,成为一种短视行为。认证实际上是一种连续行为而非短期行为,即认证只是信誉维护活动的开始,有关部门要始终如一地对企业进行监管,企业要始终如一地守信。但是,目前,有关部门对认证后的企业常放松监管,通过认证的企业也常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导致双方信誉同时受损。
认证本来是一种构建诚信体系,促使效率提高的行为,一旦认证被异化,不仅起不到这个作用,还可能会加大经济运行的成本。道理很简单:当公众对认证不再信任的时候,政府用什么来替代认证达到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又用什么措施来挽回政府在认证中所丧失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