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伪信息”充斥让消费者摸不着头脑 本报记者 史丽 摄 |
|
□本报记者 蔡国兆 赵东辉
房价飞扬———谁在左右中国房价?经典经济学解释是,市场供需。然而,记者调查发现,在当前中国楼市,主导房价的关键因素除了市场供需,还有充斥市场的“伪信息”。
“在调整房地产市场供应结构抑制投资性需求之外,当前抑制房价过快增长的另一个重要渠道是实行房价、地价定期公开。地方政府分区域选取住宅楼盘公布其合理利润,可以有效防止房地产开发商利用信息不对称哄抬房价。”著名经济学者、复旦大学教授尹伯成日前接受记者采访表示。
政府数据房地产商也不愿看
“目前,各地都有为数不少的房地产开发商卯足了劲构建楼市的虚假繁荣。而在消除开发商提供的伪信息方面,我们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还相当缺位。”上海房地产界独立评论人士顾海波说。
不少地产商透露:地方政府公布的数据是根据他们的报表做的。考虑到可能与税收挂钩问题,一般会报低房价和成交量。这样的数据本身就是不准的,根本不会去看它。在确定楼盘均价时,我们也会像买房人一样去参加房展会,同时再看看周边楼价。
但即使是这种开发商也不愿意看的数据,消费者拿到也非常困难。没有稳定的发布渠道,没有固定的发布时间,没有可以即时查询的免费或收费资讯。可以说,在地产商、政府、消费者三者之间,信息的真实流动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出现了断裂。
地方政府的尴尬与暧昧
由于房地产市场信息的极度不对称,房地产商通过发布虚假信息“造市”成了抬升房价的一个重要手段。
在更为具体的操作层面,诚意金、捂盘、饥饿疗法等则已成为房地产商伪信息造市的重要手段。“五一”期间,广东部分地区楼市出现怪现象:一些楼盘在不开盘、没有具体销售价目表的情况下,派发一个或多个排队号码,收取金额在1万元左右的诚意金。许多楼盘收取的诚意金份数已经远远超过了开发房屋的套数。“新的供不应求的局面正在被炮制出来。”有关人士评价说。
对此,不少职能部门显得态度暧昧、不积极。去年房地产宏观调控伊始,广东的几大房地产商不约而同地在一些媒体露面,宣扬地根趋紧、房价要涨的理论。而对于这些明显误导消费者的造市信息,有关部门并没有及时澄清。
而广东楼市出现的这种政府反应滞后现象,在全国范围内也比较普遍。
“地方政府在房地产市场介入过深是造成调控落实不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顾海波说。
“考虑到社会利益,政府不愿意房价过快上涨;考虑到经济利益,政府又不愿意房价大幅跌落。目前地方政府在房市调控中处于一种相当尴尬的位置。”顾海波说。或许正是这一尴尬位置导致了地方政府在房地产信息公开中态度暧昧。
公布地价有利于提高风险意识
那么,政府提供稳定的房地产市场信息对抑制住房消费过热有作用么?
“政府通过公布区域房地产成交量、均价等市场整体走势数据,对消费者的购房心理还是能够产生一些作用的。现在的问题是政府拿到的数据不准确,公布也没有稳定的渠道。”专家建议有关职能部门采取措施,尽可能真实地收集、公布房地产市场成交数据与价格数据。
除了整体市场走势外,在实际的市场层面,对消费者购楼意向产生影响的是拟买楼盘的周边房价。因此,有专家建议地方政府分区域制定住宅类楼盘的“政府参考价”。
“公布地价、对城市住宅商品分区域取样,公布地产项目利润率,能够提升消费者的购房风险意识,抑制当前的消费热潮。”尹伯成分析说。
而针对地方政府的“调控尴尬”,尹伯成则提出土地收入归中央所有的建议。他认为,国有土地的收入本身在理论上也应纳入到中央收入之中。通过这一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地方政府在房地产市场介入过深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