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檀
铁矿石定价权是国内企业久治不愈的伤疤,每年进入谈判期,这一伤疤便要被重新揭开。只要中国一天无法获得与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购买商身份相称的定价权,这一伤疤就不会愈合。
在经历了去年高达71.5%的铁矿石期货价格暴涨后,中国钢铁企业今年仍将面临巨大压力———德国钢铁制造商蒂森克虏伯(ThyssenKrupp)已经与巴西矿业企业淡水河谷(CVRD)达成协议,同意铁矿石价格上涨19%,而包括克虏伯在内的欧洲与日本的几家大型钢铁厂,仍然掌握着铁矿石价格的谈判主动权。
中国几乎在所有的资源性产品中都饱尝痛苦。2005年我国进口铁矿石2.75亿吨,占铁矿石国际海运贸易量43%,是世界铁矿石第一进口大国,与此形成反差,中国在铁矿石定价过程中却处于劣势。这并不是指谈判态度,而是指谈判桌下的背景。分散的地方利益使钢铁企业布局混乱、谈判立场不一、产能居高不下、技术含量偏低,定价权主要在国内被耗散。在铁矿石定价权上的虚弱地位,折射出国内经济结构不合理、能源的过度消耗与企业官僚化所导致的疾患。国外资源性企业与基金麇猎中国,正是盯住了中国的这一软肋。
为此,中国政府做出了一系列努力,包括对钢铁企业进行整合、对进口进行监管、由钢铁业协会与宝钢等大型企业出面抑制产能等。政府有关部门也曾试图以行政手段对铁矿石价格加以强制性约束。去年,商务部与发改委曾发表措辞强硬的声明,“中国政府将依法采取必要的措施,确保我国家和企业的正当利益不受损害”。商务部出台临时措施,为从澳大利亚和巴西进口的铁矿石设定价格上限,限制进口许可证的发放。
但这一做法极易授人以柄,被对手认为缺乏市场经济的必要理念,有违WTO的有关协定。这不仅无益于中国获取与第一买家相应的权利,还会产生负面影响。今年三月,在宝钢恢复与铁矿石厂家谈判之前,新华社报道称政府不会“介入”谈判;四月,温家宝总理在澳大利亚表示,中国政府会让市场来决定全球铁矿石的价格。这表明,中国政府放弃了以行政方法来干预市场定价机制,受到国际社会的好评。
要解决目前在资源定价市场上的不利局面,在国内建立有效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场,以及类似于欧洲与日本的对企业产能、价格进行有效制约的行业协会必不可少。我国的行会协会与大企业间的自律机制正在逐渐形成,但是在政府主导之下,容易受到国内市场与地方利益分割的钳制。如果不形成国内统一的大市场,所谓的资源有效利用就是一句空话;如果政府继续沉迷于以行政手段建立现代化大企业与国际化交易市场,那将事与愿违———一个官僚化的交易体系即使再庞大,也无法成为市场的资源配置中枢,因而,也就无法获得国际市场的话语权。
鉴于在国际资源市场上的经验,我们希望,在国内,政府也同样走向让市场说话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