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屈红燕
自青岛啤酒1993年成为内地第一家海外上市公司以来,13年间内地海外上市公司的总量已突破350家。这其中既有百度和无锡尚德式的“财富神话”,也有大量海外上市企业面临困境的现实。
IPO市盈率低
受访的几家企业均表示,海外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对内地中小企业认同度较低,企业的IPO市盈率被明显低估。
科达科技是一家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小企业,其视频会议系统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仅次于华为。但公司去年7月在新加坡挂牌时发行市盈率不到7倍,募集资金仅2000万元。香港传媒行业的市盈率都在30倍左右,但大贺传媒的IPO市盈率却仅有16倍。大贺集团董事长相关负责人曾表示:“我们一上市,就感觉遭到歧视,总是被人带着有色眼镜看。”
受访的企业纷纷表示,因为海外上市时价值被低估,非常痛心,企业被贱卖的感觉挥之不去。另外,海外上市的中小企业有些长期不被关注,交投不活跃,这也意味着再融资几乎没有可能。
上市成本高
据骏马化纤董秘透露,公司上市前后共花费了上千万,募集资金为1.48亿。大贺传媒证券事务部汤小姐表示,大贺传媒除保荐费外其他上市费用为400-500万元之间。一般来说,保荐费用占上市成本的大头,因此大贺传媒的上市成本可能超过千万,公司募集资金为1.3亿元。由此看出,这两家企业的上市费用占其募集资金的比率都在10%以上。而据联合证券投资部总经理黎海祥介绍,内地融资成本占募集资金的比率一般在1.5-3%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