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败从第一桶金开始
[□张晓晖] 2006-05-20 00:00

 

  □张晓晖

  

  近些年看到了很多的兴衰成败,坐的办公桌没有变,企业已经换了几个牌子,“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曾几何时,股东换了一拨儿又一拨儿。刚来时调门颇高,非五星级宾馆不住,别克以下的轿车上不了街,往往不多久便悄无声息地隐去。

  资本市场上的故事也不少了,打造旗舰、兴建帝国的人们都如匆匆过客,留下的只是“平台、机制、思想、产业链”这些宏伟而苍白的词汇,还有一屁股两肋的债务窟窿,侥幸漏网者逍遥国外,利令智昏者身陷囹圄。毫无疑问的是,都烟消云散了,最终摆脱不了“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周期律。

  不以成败论英雄,应该说,这些人都是人才,谋略、见识、胆子都很出色,尤其是胆子,胆大如斗!但其成败也确实值得深思,笔者以为第一桶金很关键,成败都在这上面,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第一桶金是怎么来的?有的是因为天上掉馅饼,有的是靠坑蒙拐骗这四门功课(不是靠说学逗唱)赚来的。于是,第一桶金就造成了思维惯性和心理定势,天上掉过馅饼的,以为只须接着守株待兔就行了;靠坑蒙拐骗的,则从此如吸毒一般,再也离不开铤而走险的生涯。

  《大宅门》里白七爷的第一桶金怎么来的?一泡屎从当铺骗了两千两银子,一举收了泷河二十八家阿胶作坊,自创名牌“黑七泷胶”。此举虽颇具传奇性,但毕竟不大光彩。所幸的是,白七爷从此入了正道,连创“七秀丹”等几十张秘方,将白家老号的事业发扬光大。如果他接着在当铺里行骗,一旦东窗事发,那就是金融诈骗罪吧。

  有些演员出道的时候,因为生活所迫,也拍过些三级片,但生活稍有改观,就开始了正儿八经的打拼,成了明星,成了艺术家。

  有些大亨的第一桶金也不足与外人道,但后来励精图治,发奋图强,创出了一片惊人的天地。

  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股市造就的第一批富翁,现在已经不多了;第一批航母级的券商基本上都经过重组,改名换姓;2001年以来的熊市让大部分庄家折戟沉沙;资金链的断裂让××系、××系、××系的资本玩家们土崩瓦解。曾经的金碧辉煌,后来的断壁残垣,令人扼腕叹息。

  究其根源,就是最初通过不尽正当的手段太容易地获得了太丰厚的回报,当市场机制、法制环境、金融气候变化的时候,一下子四面楚歌了:

  融资做股票的在熊市中给自己套上了越挣越紧的绳子,把从前的利润连本带利还给了市场不说,还捎带上自己的家产;

  挪用客户保证金的,善玩“十个罐子八个盖,盖来盖去不穿帮”,可是越挪越多,盖子从七个、六个、五个,越来越少,最后捂不住了!

  资本玩家把产业链越做越大,越拽越长,可是产业链的运转需要资金作为润滑油,须源源不断地注入,资金链一断,企业瘫了,产业链也就折了!等查封的时候,帐上的资金早转移了,房产土地也重复质押了好几回,官司不急着打,几家银行先抢着“财产保全”吧。

  第一桶金或许可以通过坑蒙拐骗赚来,第二桶呢?以后呢?如果,骗了一回得了逞,就以为天底下人都是傻子,从此一饿了,就瞅着哪一位都像烙饼,那长不了。有句话叫“出来混总是要还的”。第一桶金不见得都是好事,有人因此打下成功的地基,有人飞黄腾达之后又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还是那句话“其兴也勃,其亡也忽”!

  要跳出“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周期律,就要想想第一桶金是怎么来的,是否需要改弦更张,另起炉灶,追求和谐的、阳光的、可持续的发展。可以这样说,成败从第一桶金之后开始。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上海证券报版面查询
 



电子版全文检索入口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