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热囤地 土地信息“暗箱”推高房价
[本报记者 蔡国兆 赵东辉 特约记者 王启广] 2006-05-22 00:00

 

  □本报记者 蔡国兆 赵东辉

  特约记者 王启广

  

  一面是居高不下的住房消费与涨势难遏的房价,一面是动辄上千上万亩的圈地和扑朔迷离的土地信息。

  2005年,中国仅个人购买商品住房消费就达1.42万亿元;2006年第一季度,中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同比上涨5.5%。有关人士认为,在不少地区,地价、待开发土地面积等关键信息的不透明已经成为当地房价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深闺”里的地价

  地价与房地产商土地储备数量是影响住房消费心理的两个重要因素,但长期以来,开发商获取土地的价格和拥有土地的数量,在房地产开发行业被视为“秘密”,消费者要得到这些关键数据是一件天大的难事。

  比如广东佛山碧桂花城楼盘的地价,从网上根本无法查到,碧桂花城方面也拒绝透露。为得到数据,记者辗转于几个部门之间。记者采访了佛山市顺德区土地房产交易中心和佛山市国土资源局顺德分局。前者只能对记者提供房产交易数据,而后者则表示,由于网络的数据库容量有限,一些楼盘的基准地价已被删除。

  有关专家说,目前我国各大城市公布的地价数据都只有基准地价,消费者要知道具体楼盘的地价往往是难于上青天。至于房地产商的土地储备,甚至连一些政府部门也没有掌握到准确数据。

  为了“定价”而囤地

  记者了解到,房地产商在国内一、二线城市加大拿地力度的同时,其触角也已伸向一些三线甚至连三线都够不上的城市。这些被囤积的土地长期处于待开发或闲置状态,对国土资源造成了巨大浪费。但是这些资源的浪费,对于开发商来说,却拥有了土地定价权。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广东地产商说,“在特定区域控制房价并不难。区域内没有可以形成参考的其他竞争楼盘,购房者又无法知道楼盘的成本,那么,开什么价格就由开发商说了算。”

  广东省政府参事潘蜀健认为,动辄万亩的圈地对于房地产开发商的意义是通过垄断土地来垄断房价,土地囤积在地产商手里,政府减少或失去了对房市调控最有力的物质资源,这间接助长了房地产商对整个房市的操纵行为。

  并不“暧昧”的态度

  地价、房地产商土地储备方式、数量等数据为何这样难以见“阳光”?房地产商违规“囤地居奇”为何屡屡得逞?重要原因之一是有关职能部门的态度。

  但有关事实表明,部分地方政府对于房地产市场的态度其实并不暧昧。

  根据广东省有关规定,税务部门要对房地产开发土地每年按每平方米4元的标准征收土地使用税,土地在开发商手里囤积的时间越长交纳的税额就越多。这本来是抑制土地闲置的重要手段,却被许多开发商拿着投资的幌子而成功避税。

  在长三角部分城市,地方政府也是频频出招托市。“一些地方政府将土地当作城市经营的重要手段,将房地产视为地方经济的命脉。观念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我们可能无法期望在这种经济发展理念下获取地价、房地产商土地储备等房地产行业的公开信息,推进房地产调控的深入进行。”著名经济学者、复旦大学教授尹伯成如是说。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上海证券报版面查询
 



电子版全文检索入口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