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交易所:一个都不能少
[□本报记者 唐昆] 2006-05-24 00:00

 

  □本报记者 唐昆

  

  如果不是看到漂亮的中国礼仪小姐,我一定会产生身处异国他乡的幻觉。因为在走廊里随处可见操着英文、德文的蓝眼睛大鼻子。

  在本届科博会上,来自世界各国交易所的代表以及他们的随从所组成的团队,可能比到场的媒体还要庞大。他们付出金额不菲的代价,只为获得与中国的企业、媒体近距离接触的机会。

  “为什么说伦敦是中国的中小型企业融资最好的地点?”面对着台下的听众,伦敦证券交易所董事、总经理马丁·高睿谋干脆开门见山地说明来意。

  2004年10月,伦敦交易所在香港开了第一家办公室,这些雇员讲汉语普通话和广东话,所有资料以中文提供。“伦敦交易所可以帮助中国企业创立全球的标准。”他说。

  如此“王婆卖瓜”的推销其实并不陌生,在小商品市场里可以经常碰到。不过,现在我们正随着交易所的代表们在钓鱼台宾馆和国际会议中心之间来回奔波。

  这时我的电话响了,一位公关人士告诉我几份海外交易所的推介会邀请函已经发送到邮箱,“德国推介会、新加坡推介会、伦敦AIM板推介会,一个都不要少啊。”他在电话那头喊道。

  而在此之前,大华继显证券的分析师荣凡刚刚将一份新加坡上市公司报告传递给我,“中航油的不良影响随着时间的过去而渐渐淡忘,中国公司在新交所表现不俗。”他说乐意提供任何相关资料。

  “看看中国经济,多年来快速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经济动力之一。”新加坡交易所高级副总裁黄良颍在台上侃侃而谈。这时我身边一位先生的手机响了,他接起电话后递给他的老板说:“王总,韩国交易所……”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上海证券报版面查询
 



电子版全文检索入口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