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锐
尽管已经披露的2005年年报显示出多数信托公司的业绩鲜亮,尽管与市场密切相关的金融信托产品销售状况喜人,尽管已有相当一批信托公司开始根据自身特点实现业务转型、探索具有自身优势的专业化发展的经营模式,但是,据记者观察,信托业受到的限制仍旧严格,发展瓶颈始终无法突破。
国内真正意义上的、规范的信托理财业务始于2002年7月,而监管层随之出台的“一法两规”以及后续颁布的各项监管政策,就像一个个紧箍咒,令信托业始终难以破茧,何谈施展拳脚。反观信托公司的同门兄弟———证券投资基金公司,却深受证监会各项倾斜政策的大力扶持,因而得以快速发展。就拿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来说,从法律制度基础、产品结构等方面看,是最适合信托公司操作的业务。但是当前的状况却是:证券公司抢先一步,逐步做大。
原因在于,首先,只有较好的流动性,才能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证监会可以帮助券商将该产品在证交所大宗交易市场上市,信托公司却没有这样一个全国性交易平台。其次,信托公司不能设立分支机构、不能异地发行推介、信托合同不得超过200份、不得公开营销宣传……,一项项清规戒律,令信托公司在与企业洽谈业务条件时,显然处于明显劣势。相比国外同行,企业资产证券化市场前景广阔,而在我国,这块“蛋糕”虽然诱人,信托公司却只能望洋兴叹。
此外,在主要的信托理财市场,信托公司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各类金融机构不断推出理财产品的多重夹击下,信托公司面临的竞争环境已经非常严峻。继券商发行的专项资产管理计划、银行推出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也在尝试设立“投资计划”,国家发改委也在制定《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办法》,准备批准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公司。信托公司自己一直苦苦探索长期稳定的盈利模式,但其生存问题却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信托业为人误解太多。一方面,一些投资者对于正常的理财失败无法接受;另一方面,银监会也是按照银行负债经营的业务模式对信托公司进行严格监管。这样的结果就是,不但从2002年至今基本没有扶持信托业发展的政策颁布,而且控制风险已经成为当前监管的主要基调。其实,个别信托公司出现问题,不能代表整个信托行业存在问题、个别信托业务品种存在缺陷,不能说明整个信托制度出现问题。信托市场出现违规经营的信托公司,出现信托理财失败的案例,这应该属于正常的优胜劣汰,表明信托市场在处于健康的、动态的调整之中。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对记者说,信托公司的业务范围其实是非常宽广的,但在目前这样的竞争环境之下,再加上营销受限,信托公司要想做大做强、树立核心地位、增强盈利能力都是很困难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