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中工国际招股意向书的发布,标志着IPO重启后的首单正式降临中国证券市场。这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围绕今年基本完成股权分置改革而展开的一次重要实践。
一个星期以前,经过广泛征求意见,《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正式颁布。一个星期以来,随着一些G公司以非公开发行方式完成增发,随着一些G公司恢复面向社会公众以其他方式进行再融资,随着全流通下的中工国际第一单IPO的正式亮相,标志着“新老划断”三步走的战略决策已经有条不紊地付诸实施。当然,这同时也昭示,我国资本市场正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资本市场的机制在逐步转换,结构在不断完善,功能在平稳恢复,长远健康发展的基础在进一步夯实。
我们要用战略眼光看待首单IPO给市场带来的转变。如果说,前一段时期的股权分置改革是在融资窗口关闭的情况下强力推进的;那么,随着“新老划断”的有序启动,再融资的全面恢复,全流通下的IPO的正式推出,市场各方主体的动力机制也必然会随之发生变化。在这一历史性的转变中,树立起正确的理念,就显得十分紧迫。一方面,我们必须看到,当前历史遗留问题的风险得到了大幅度的化解,新的市场结构和运行机制正在逐步形成,投资者的信心正在逐步恢复。这些积极因素已经为提高市场运行质量和效率,全面发挥资本市场的功能(包括融资者从市场融得资金和投资者从市场获得回报的功能),推进市场创新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看到,市场的活跃也需要IPO提供新鲜血液,一个没有融资功能的市场是畸形的市场。绩优公司的进入,既能提供优质股票,吸引更多的资金入场;又能为投资者提供优秀的投资标的,形成新的市场热点,进而从根本上保护投资者的权益,促进牛市格局的合理演绎。登高望远,站在全局的高度而不是囿于一城一池之得失,用战略眼光看待首单IPO给市场带来的转变,我们才能掌握主动权,保持良好的心态。
应该看到,首单IPO的正式推出,是在坚持“改革与维护市场稳定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下恢复了市场的融资功能,这是新机制下市场的创新发展,而不是原有机制的重复。《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突出对股票发行的市场价格的约束和投资者约束机制,强化保护公众投资者权益的要求。在有效发挥市场融资功能进程中,既注意拓宽合规资金入市渠道,从总体上维护市场供求的动态平衡,又注意在股票发行机制上做出适当安排,引入增量资金,稳定市场预期,如此双管齐下,市场转折也就在稳定性的基础上有序展开。对此,我们应该抱有充分的信心。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历史经验证明,优质增量资产会给牛市带来更大的内在动力,会对场内外投资资金形成良好的吸引力。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和创新发展至关重要的一年。跨好这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