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流动性过剩应成央行调控基调
[□本报记者 刘意] 2006-05-29 00:00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指出货币流动性过剩加剧了中国经济结构的失衡

  □本报记者 刘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日前表示,明确抑制过剩的货币流动性,应成为下一阶段宏观货币政策调控的基调。巴曙松指出,货币流动性过剩加剧了中国经济结构的失衡,

  巴曙松认为,货币市场流动性过剩成为当前宏观经济走势的主要特征之一,而贷款已不是流动性过多的唯一表现形式,直接融资和民间融资的发展也是流动性过多的表现。2006年一季度,货币总体流动性达19225亿元,同比增长93.4%;外汇储备达8750.7亿美元,同比增长32.76%;外汇占款余额为76492.83亿元,同比增长34.96%;而同期银行贷款余额和有价证券投资分别为206394.59亿元和36329.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29%和17.23%。

  他说,过多的流动性加剧了经济中的结构失衡局面,其中外部失衡表现为贸易盈余迅速上升,内部失衡表现为投资相对于消费的过快增长,二者均推动资产价格快速上升,泡沫进一步放大。

  流动性过多是何以形成的?巴曙松解释说,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带动的外汇占款增长是主要原因之一。不过,巴曙松也指出,中国当前这种流动性泛滥也是全球流动性过多和经济失衡的反映,美、欧、日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远未结束、全球经济失衡主导资金流向、美元资产的投资吸引力明显减弱等,导致包括中国市场在内的周边市场流动性充裕。

  巴曙松认为,下一步解决流动性过多应是央行下一步政策的主要方向,采取的措施应包括继续加息、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提高准备金率、更为灵活的汇率机制等。对于不久前的利率调整,他认为实际意义仅限于其紧缩流动性的“宣示效应”,即充其量减缓了对贷款的需求,对抑制流动性关系不大,因为贷款利率上限已经放开,大部分商业银行的平均贷款利率已经高于基准利率。而且,商业银行存在持续的内在放款冲动。2006年央行到期票据和新增外汇占款可能释放的流动性3.6万亿元左右,央行回收流动性的压力进一步增强。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上海证券报版面查询
 



电子版全文检索入口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