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日报》撰文称 中国将利用市场规模优势遏制商品价格
《华尔街日报》昨日撰文称,中国与全球最大采矿公司久拖不决的铁矿石价格谈判凸显了中国希望利用原材料大买家的优势来稳定价格,中国企业能否如愿以偿对全球经济而言意义重大。
中国飞速发展的经济已成为近期推动石油、铜和多种大宗商品需求及价格飙升的主要动力。中国正试图以此作为谈判筹码,压低价格。如果中国胜出,则有望惠及面对暴涨的商品价格苦不堪言并将此归咎于中国的全球生产商和消费者。然而,中国的努力能否在短期内奏效仍是一个未知数。
在某些情况下,中国拒绝采购被其视为过于昂贵的大宗商品,这使市场失去了一个重要的需求来源;而在另外一些情况下,中国却在加紧开发其他供应渠道或增加矿产品库存,对于那些希望通过限制新矿开发数量而将矿产品价格维持高位的资源公司而言,中国此举可能削弱他们的定价能力。
但仍有众多商品专家怀疑中国能否在短期内推低商品价格。中国发展基本建设意味著中国对于各类原材料的需求十分迫切,短期内讨价还价的本钱还很有限。
中国商务部和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官员表示,政府不会插手大宗原材料商品的价格谈判,谈判由参与企业自行把握。但中国政府也曾表示,担心商品价格高企可能对中国经济造成冲击。许多经济学家相信,中国近期的表现表明各企业采取了更为协调一致的策略。由于中国许多大型资源消费类企业为政府控制,这一策略执行起来并不困难。
例如,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去年就因认定液化天然气(LNG)价格过高而拒绝签订新合约。中海石油的上述决定使国际液化天然气市场失去了一个最重要的买家,长此以往将可能导致国际市场液化天然气价格出现回落。
最近一段时间,中国企业再次在铁矿石价格谈判上陷入了僵局。今年,日本、韩国和欧洲钢铁生产商相继同意接受19%的铁矿石提价,但中国却一反常规,拒绝跟进。
中国企业的这一策略并非没有先例。日本钢铁生产商曾在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期间曾采取类似做法,并几度获得成功。虽然日本在原油勘探方面浪费了数十亿美元资金,但在开发矿产方面却屡屡获得成功,这一策略最终帮助日本企业遏制了某些商品价格的涨幅。
而中国企业现正尝试以其他较为温和的方式来提高话语权。
例如,中国钢铁生产商表示,正在对设备进行升级改造,以使公司能够使用国内品位较低的铁矿石。某大型中国钢铁公司的一名管理人士上周表示,中国与日本不同,中国本身就拥有丰富的矿物资源,国内企业其实有很多选择。
更长期的策略是在其他地方开发新的矿产资源。今年早些时候,中信泰富有限公司表示,将斥资约30亿美元在澳大利亚西部开发两个铁矿石项目。无独有偶的是,中国冶金建设集团公司(China Metallurgical Construction Corp.)也计划融资7.5亿美元,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开发一个镍矿。这些都将大大加强中国在大宗商品上的定价能力。
(刘意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