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辉清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发展战略处处长 |
| 最后的家园 |
|
笔者上初中时,记得学的一门课是《政治经济学》。开篇谈的是“什么是商品?”。老师特意举例说,蓝天、白云、空气和水等虽然具有使用价值,但是因为不需要交换就能得到,所以不是商品,也不值钱。客观地说,马克思理论后来陆续也学了不少,许多都没有领悟透彻,唯独这一点经济学常识,自从学过之后就再也没有忘过。 但是,没过几年,情况就发生变化了,市面上出现了一种产品叫“矿泉水”。当时,笔者就觉得奇怪,山涧的泉水用瓶子一装,既不加糖,也不加蜜,就能拿去卖钱!心里暗自猜测,这家工厂的领导大概没有上过学,不懂得经济学。然而没想到的是,“矿泉水”的生意后来不仅没有消失,反而越来越火。在一些极端情况下,“矿泉水”甚至买回来用以煮饭。再过几年,空气也开始卖钱了,不仅在空气稀薄的高山顶上能见到氧气罐出租,而且在城市里也能看到许多氧吧在经营。
空气和水成为商品,只是对传统理念的一种颠覆,并不能证明经济学出了错。按照经济学理论,一种物品只要有用,而且“稀缺”,它就能卖钱。我的初中老师只是没有预测到,当时随处可见的新鲜空气和水竟然会变成稀缺品。事实上,现在不仅新鲜空气和水越来越变得稀缺,蓝天和白云也在变得稀缺。
根据联合国的调查,全世界10个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有6个在中国,而在全世界2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有10个在中国。按照国际环境监测标准,空气质量可分为三个级别,只有达到二级水平才比较适合人类生存。我国目前只有三分之一的城市一年中绝大多数天数空气能达到二级标准。换句话说,我国有三分之二的城市居民每年都有相当多的天数是在不太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中生存。而在个别省市,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天数甚至超过了一半。如此看来,在我国,蓝天与白云的“稀缺”性已经完全不亚于新鲜的空气和水。以此类推下来,“蓝天”和“白云”可以卖钱的时候应该为期不远了!
新鲜空气和水之所以能够成为商品,还因为它们可以很方便地被包装和定价。但是,蓝天和白云又该如何包装和定价?这个问题非常棘手。谁要是能有效去解决,就可以藉此发大财。当然,在传统经济学的视野中,核心问题是蓝天和白云无法包装,解决了包装问题,定价问题自然迎刃而解。但在循环经济学中,那些无法包装和难以交易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价值计算,正是基本功课之一。
环境经济学是循环经济学的一个基础学科,对自然资源价值的计算有专门的研究。按照价值计算的难易程度,自然资源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可以直接在市场上交换,其价值计算很简单,直接按市场价来体现就可以。比如,煤炭、矿产品、木材和自来水等。另外,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废弃物(污水、废气等)排放许可证制度开始得到迅速推广,这些排放许可证可以上市流通,从理论上说,其市场价格大约等同于对应污染所伤害的环境价值。
第二类自然资源无法直接在市场上交换,但其价值可以通过其他商品的市场交换价格而计算出来。比如说,在北京,市区里公园附近的商品房一般都好卖,而且价格贵。在其他条件相当的情况下,公园附近的住宅价格可能高出其他住宅50%以上。即使在公园附近的同一栋楼里,朝向不同的住宅价格也不同,直接面对公园的房子价格甚至可能高出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各地所谓的海景房、湖景房、江景房和山景房都比一般商品房价格要贵。这种价格之差基本上就可以视为相关环境带来的附加价值。
第三类自然资源的价值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都无法通过市场价格来体现,只能通过人们为了保有或获得某些自然资源环境而愿意支付的费用来体现。例如,问卷调查显示,为了保护美国的自然景观区科罗拉多大峡谷,当地人愿意支付的意愿额高达78亿美元。
以上只是一些通俗易懂的价值估算方法,从专业的角度讲还有许多的方法可以利用,其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正因为如此,国家统计局的领导人甚至一度公开承认计算绿色GDP短期内不太现实。
现在,让我们回到本文的主题———一片蓝天值多少钱?当然,确切答案我们永远也无法知道,因为:在不同的区域,人们给予蓝天的定价完全不一样,在污染少,收入低的地区,其价格必然要低;既便在同一地区,人们也可以同时从排污许可证、间接市场定价和人们意愿等三种不同方式来给蓝天定价,而且三种价格会相差悬殊。
但是,至少我们知道,人们通常是愿意为购买蓝天而付费的,而且其价不菲。在欧美国家,有钱人都愿意逃离城市,摆脱抬头只见一线天的钢铁水泥丛林,把自己的家安在可以充分感受蓝天的郊区。为此,他们不惜每天多耗费2至3个小时在上下班路途上。在北京,市政府则早已决定从1998年至2007年投入1000亿元巨资加强环境治理和保护,以确保蓝天计划的实现。以北京1500万常住人口计,平摊在每人头上的费用近7000元。
也许有人会说,为保有一个好天气,付出如此巨大的成本有些不合算。其实,他们并不知道,购买充满蓝天的好天气,有两种不同的付费方法。一种是提前付费,在今年的好天气还没有消费完毕之前,就提前付款,“买好”未来的好天气;另一种是当期付费,当好天气已经“消耗得差不多”的时候,才开始为之而付出。这两种方法仅仅因为付费时间稍有差别,而使付出价格的水平有天壤之别!根据经验,如果保护好一个环境,往往只需要投入生产总值的3%至5%,就可以做到。可是一旦好的环境被毁坏,即使付出天文数字的成本,也不一定能够使其恢复原貌。
根据环境定价的这一特点,为了使未来中国的城市拥有更多的蓝天和白云,今天我们付出再多,在后人看来,都会是一桩非常合算的“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