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债难求 何必都走认购“独木桥”
[(袁非)] 2006-06-07 00:00

 

  6月1日,2006年凭证式(三期)国债开始发行。虽然已是今年第三期国债,但由于实际收益率高于同档次定期存款,仍受到广大投资者特别是老年投资者的追捧,不少老年投资者甚至凌晨3点就到银行网点排队购买。据悉,大多数银行手中的国债份额一天之内就告售罄。其实,随着债券市场品种以及投资渠道的丰富,投资者何必只走认购国债这座“独木桥”呢?

  储蓄国债:值得期待

  财政部有关官员最近表示,为弥补现行凭证式国债存在的不足,一种新型的电子式储蓄国债即将推出,目前其发行准备工作已基本完成。储蓄国债是指政府面向个人投资者发行的、以吸收个人储蓄资金为目的的、满足长期储蓄性投资需求的一种不可流通国债。

  据银行业内人士介绍,储蓄国债与传统的国债品种相比,期限较长,最长可达10年以上,可按年付息,并且设置了持有期限档次。例如,投资者可以在持满3年、5年和7年时,选择兑付或继续持有。储蓄国债的利率将有望定期随市场利率风险和通货膨胀风险水平而调整。储蓄国债将采用多种支付方式支付利息,可以到期一次性偿还本金和利息,以满足追求价值增值的投资者的需要;也可以定期支付利息,以满足追求稳定收入的投资者需要,更加适合养老型资金的投资特点,而且对储蓄国债的利息收入免收所得税。这些无疑使得这一全新的国债投资品种值得期待。

  企业债:投资有技巧

  在目前的债券市场上,企业债是一种往往会被普通投资者忽视却被专业投资者追捧的品种,像近日上市的05宁煤债,在上交所上市受到追捧,首日全天仅成交26手,价格却出现了上扬,其主要原因是其票面年利率达到4.90%,高于目前不少债券的利率。

  企业债是深受稳健型投资者喜爱的投资品种,目前我国发行的企业债按交易方式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非上市型。这类债券不能上市流通,因而资产流动性较差。但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不用动很多脑筋,只需要在风险性以及收益率上进行权衡就可以了;另一类是上市型。可以通过证券市场或者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这类债券资产流动性较好,用钱的时候可以变现。但是投资上市型企业债券要当心价格“倒挂”。

  对于持有企业债的个人投资者来说,要注意到期兑付可能会出现的投资亏损,在二级市场及时卖出往往更划算。根据国家税法中有关个人投资企业债券的规定,在企业债利息收入中,个人需要缴纳20%的利息收入缴纳个人所得税。但由于机构投资者不存在缴纳个人所得税的问题,因此,二级市场上的价格有时对于机构投资者来说是盈利的,但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却是亏本的。因此个人投资者在购买债券时,不仅要了解企业债的风险评级,更要充分考虑税收因素及二级市场的各种风险,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债券型基金:选好品种

  在“红五月”的牛市行情中,债券型基金净值的增长虽不及偏股类基金,但大多数基金的业绩都超越了债市指数。对于投资者来说,要投资债券型基金,关键在于选好品种。从目前债券型基金的投资范围来看,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债券之外,还可投资股票和可转债。因此,对于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来说,选好品种无疑是最为关键的。对于偏爱国债的投资者来说,可以重点关注中短债基金。其收益性较好、低风险、认购费、申购费和赎回费全免、流动性好,资金进出近似活期储蓄,获益就分红,每年最多可分红12次。这无疑将保证基金的投资风险是可控的。(袁非)

  部分债券投资年限和收益

品种名称 期限 收益率 是否要缴利息税

储蓄国债 最长可能达10年 有望随市场利率风险和通货膨胀风险水平而调整 否

企业债 年利率 税前到期收益率(税前) 税前到期收益率

(税后) 是

01三峡10 10年 4% 3.79% 2.91%

02三峡债 20年 4.76% 4.18% 3.22%

03三峡债 30年 4.86% 4.2% 3.25%

04中石化 10年 4.61% 3.82% 2.9%

05宁煤债 15年 4.9% 4.05% 3.06%

06大唐债 20年 4.2% 4.13% 3.28%

中短期债券投资基金 开放式 基准为二年定期存款税后利率,长期平均风险和预期收益率一般低于股票型基金和其他债券型基金,但高于货币市场基金。 否

  注:企业债的到期收益率截至6月2日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上海证券报版面查询
 



电子版全文检索入口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