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邹民生 乐嘉春
在全球经济失衡加剧的背景下,未来5到10年中国要实现均衡增长,面临着投资、储蓄、消费、增长与就业失衡等多重挑战。中国需要综合考虑降低预防性储蓄、扩大公共支出、增强人民币汇率机制的弹性。在一份刚刚完成的研究报告中,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宾塞等领衔的多位著名经济学家向中国方面提出以上政策建议。
围绕中国与全球经济互动这一主题,6月5日至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在北京联合召开了“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国际研讨会”。来自英国牛津大学、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日本东京大学,世界银行、德意志银行、英国国际发展署以及新加坡金融管理局、香港金融管理局等组织与机构的20多位著名经济专家和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财政部副部长楼继伟、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郭树清等10多位中国专家出席了本次会议。
《中国经济研究与咨询项目》负责人林重庚等向大会提交了《中国与全球经济:中期问题与对策》的最新报告。与会中外专家就此集中研讨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的中期挑战与对策。就中期而言,扩大内需、降低预防性储蓄需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强化低收入者及农村的健康和教育保障。就短期而言,应以积极的财政政策为核心,形成一个扩大内需的政策组合。强化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在扩大内需的同时,应通过一系列手段进一步加大汇率弹性,发挥汇率对调节国际收支和促进内外均衡增长的作用。在金融领域进一步放松管制,加快推进金融企业改革和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更好地利用储蓄资源、提高投资效率。
专家认为,在过去的25年中,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取得了显著进步,这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中国要实现未来经济的均衡增长,仍需在人力资本投资、劳动力要素流动、国内市场一体化、加快服务业发展等方面加大发展与改革力度,使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建立在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的基础上,更好地实现中国经济的持续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