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 请握紧调控“交接棒”
[□地产主笔 唐文祺] 2006-06-09 00:00

 

  □地产主笔 唐文祺

  

  相比上一周的风云激荡,这一周的中国房地产市场显得较为平静。“国六条”及细则的落实成了全国各地或考虑、或酝酿、或启动的工作。

  如果“跳出楼市看楼市”,刚刚结束的高考和刚刚开始的足球世界杯,和各地民生的关系似乎更加密切。而这一期,我们的《地产投资》也在相应版面将教育地产与体育地产这样一些热门概念来作个剖析:看看后“国六条”时代,单纯概念楼盘可能遭遇的生存危机。

  回到市场反应上,这一次宏观调控细则逐步“落地”的一周,各地各方的目标已经集中在“90平方米”这个数字之上。

  据九部委“十五条”意见,新建住房结构比例是硬性指标。自6月1日起,凡新审批、新开工的商品住房建设,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住房面积所占比重,必须达到开发建设总面积的70%以上。显而易见,“90平方米”成了住房结构是否合理的分水岭。

  坦而言之,这种硬性指标的下达,无疑对地方利益是个直接触动。对地方政府而言,可能意味着失去拍卖土地带来的大量收入,以及靠房地产发展引发的GDP增长。但正如业内所言,中央与地方同时施展的“组合拳”将是最具杀伤力的。如果地方全力配合,消除楼市“虚热”指日可待;如果地方阳奉阴违,则中央政策的执行力度仍然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与以往一样,此次宏观调控在划定了框架后,具体的地方特色细则仍然交给地方政府去制定。6月5日,北京市规划委出台通知,表示过去已审批但未取得施工许可证的商品房项目,凡不符合九部委关于新建住房结构比例规定的,设计单位应认真配合相关单位进行套型调整和修改;建设单位须将调整后的施工图送原施工图审查机构重新审查。

  但问题又来了,在相关规定中,“套型建筑面积”是指套内面积还是建筑面积?90平方米大小的房型是否能真实反应市场需求?70%以上的占据比例最终会不会导致大房型的“洛阳纸贵”和投资客转炒小房型?

  昨天,笔者无意间听到两个人的对话,正是针对这一轮宏观调控。从谈话内容来判断,有趣的是,其中一人本身为某楼盘的销售人员,自己也正好在酝酿买房,具备了开发商和购房者的双重身份。作为开发商代表,他对于销售前景并不悲观,甚至于还在积极筹备着下一期项目的推盘入市;作为购房者,想买大房型而不得不面对提高一成首付的选择却使他颇费脑筋。谈话的最后,他总结说,“有钱买房的人不会担心宏观调控。”听听这话,再基于其双重身份,真让人有些无可奈何。

  总而言之,“90平方米”是属于行政上的强制规定,在中央制造了框架之后,具体的地方细则仍然需要地方政府来制定和执行。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强力执行宏观政策是一回事,不加分辨忽略实质性需求是另一回事,虚与委蛇想出“对策”又是一回事。

  每一种选择,都是地方和中央政策取舍的最终结果,也将决定我们这一轮调控的成败。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上海证券报版面查询
 



电子版全文检索入口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