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主义》 21世纪你唯一的生存之道 (日)大前研一 著 斐立杰 译 中信出版社 2006年6月出版 |
| 资本与劳动 克拉纳 选自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最新出版的《欧洲漫画史(1848-1900)》 |
|
□吴晓波
在当今全球经济圈,无视中国存在的人几乎已经消失了,然而正如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马丁·沃尔夫所担忧的,“也许今天我们每一个人所议论的中国都是另外一个国家。”那些为中国一味欢呼或全力贬低的人,要么是别有用心,要么就是没有一个“负责的肩膀”。相对而言,我们更愿意听到一些有建设性的声音。
作为亚洲地区惟一进入全球前十位国际级管理大师排行榜的学者,大前研一曾经是“中国崩盘论”的提出者,可是在飞临中国第50次以后,他现在成了中国经济繁荣论的最积极鼓吹者。他曾经一再提及:“未来十年,世界最重要的课题就是如何与一个强大的中国相处”,他同时相信,中国的崛起,对于世界尤其是亚洲,首先是一个重大的机遇,而不是什么威胁。
未来的竞争,企业———大前研一说国家亦如此———的财富不是源于自然资源,而是来自人的智力能量,这跟工业时代、大生产时代很不同。譬如在资源(能源、人力、物耗)型工业方面,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5万美元的日本肯定无法与中国、印度和东盟抗衡,而后者的突围就必须依靠智力和知识的胜出,这就要求日本从其成功的传统模式中转变过来。这样的论述,对正在成长中的中国企业也充满了启迪。
在所有的好奇者中,大前研一的观察也许比那些远隔重洋的欧美学者更为现实一点,毕竟他经历了日本经济腾飞的整个过程,并是其中最重要的民间策划人之一。作为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原子物理博士,他在上世纪80年代到1995年期间一直领导着麦肯锡日本公司,他所创办的“一新墅”被称为是“新生代商界和政界领导者”的摇篮。他太熟悉一个国家从贫瘠走向繁荣,一个产业从起步迈向成熟所必经的曲折和艰辛。
“历经20年的发展,中国企业有没有到自己寻找方向的时刻?”30多年前这个曾经让松下幸之助、井直熏们激动不已的设问今天终于降临到中国公司的身上了,沐浴过所有光荣和困顿的大前研一显然比别人更容易看到历史的轮回,“在前发展时期,西方企业已经为后进的企业树立了追赶的标杆,我们知道该朝哪个方向努力,但现在,我们已经追到一个陌生的十字路口,一切该由自己来决定方向了。”
那么,中国企业家们做好自己来决定方向的准备了吗?最近,中信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新著《专业主义》,这个书名似乎就是直指中国公司而来的。这是一本论述企业家的专业精神的著作,大前在一开始就预言:“专家阶层的势力迟早会增强,并动摇日本的产业界。”这本书与他之前的一些著作颇有不同,如大前在序言中所说的,“本书写作的目的并不在于作出预言,而在于强调培养专家的方法”,它不再大而论道,而是用更成系统的语言论述了专业主义对于E世代企业家的重要性。他的这些观念之形成并非一日,其实去年他在上海接受采访,就曾从这个角度考察过中国和中国公司。
“我认为中国人有点急躁。”在那次访问中,大前研一举例说,他曾在一间中国书店看到一本书《西方百部管理经典》,竟然浓缩在200页的篇幅。“只想阅读管理书籍的摘要,只想在五年之内就赶上日本花了五十年所学的,这正是中国打算做的。可是,管理是一个连续反馈的过程,如果你只是这样‘浓缩’地学习,然后匆匆忙忙地采取行动,或者是让其他人来对组织进行改造,这简直就像个‘人造的孩子’。”
“中国的机会太多,以至于很难有中国的企业家专注于某个领域,并在该领域作出卓越的成绩。但专注是赚钱惟一的途径。可口可乐专心做可乐,成为世界消费品领域的领先者,丰田专注于做汽车,成为日本利润最为丰厚的公司,进入一个行业,专业化,然后全球化,这才是赚钱的惟一途径。”
在过去的这些年,“篮子与鸡蛋”的讨论一直在中国企业家中间翻来滚去,而我们看到的事实却是,几乎所有成功的企业都走上了多元化的道路。在未来的几年内,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预测,那些自以为完成了原始积累的企业将相继杀进以下领域———汽车、房地产、医院、金融、教育及保险产业,可是它们中间有多少会成为专业者,却无从知晓。
大前研一给中国企业家的建议是,专注于某个小的领域,争取在这个领域做到最强,这需要时间,但这与中国的文化不符。
中国的文化是什么?是秦始皇式的“大一统”?是唐玄宗式的“盛世幻象”?还是成吉思汗式的“跑马圈地”?欲言又止的大前研一把问号轻轻地悬晾文字之外。
“中国企业必须找到未来获利的来源。利润来自于实力,而不仅仅是成本更低,降低成本的同时,要努力做得更好。为了做得更好,你必须有自己的技术秘诀。否则,别人很容易仿造,竞争的结果就是被迫不断降价。”这是一段几乎不需要论证的逻辑,只要稍稍懂点经济学常识的人大概都不会反对,可是当它从大前研一嘴中一字一顿地说出的时候,让人听来竟隐约闪现悚然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