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扩招叫停与“规模不经济问题”
[□李长安] 2006-06-12 00:00

 

  □李长安

  

  前些日子教育部宣布,今年我国高校招生将秉承“稳定高等教育规模,适当控制高校扩招幅度”的原则,高校招生规模将在去年504万人的基础上只增加5%,增长幅度仅仅相当于过去五年平均年扩招增长幅度的1/4,是去年增长幅度的1/2。这项政策的出台,标志着自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计划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追求招生数量开始向提高教学质量方向转变。

  对于中国这么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到底需要多大的高等 教育规模?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从目前看,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规模不经济”的迹象。

  在高校开始扩招之初,扩招政策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赞同。因为,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太小、高级人才严重匮乏的“瓶颈”已经成为制约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最大障碍。在扩招之前,由于高等教育规模受到限制,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占适龄青年比重一直在5%左右徘徊。这意味着当时高等教育只是少数人可以享受的精英教育。但是,当人均收入超过1000美元时,大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就变得十分强烈,这是扩招政策出台的大背景。另外,高等教育内部资源的闲置和利用不充分,也为高校扩招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据统计,从1999年~2004年间,我国高校招生以20%的幅度增长;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504万人,是1998年的4.7倍,高校毛入学率已达21%;在校生由1998年的643万人上升到2300万人。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教育大国”。

  然而,短时期内高校扩招速度过快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十分明显。首先,导致了高校资源的全面紧张。招生数量快速增加,但高等教育的投入增长跟不上规模发展,许多高校办学条件不足,如高校生均师资、仪器设备和实习场地等;其次,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在高考录取环节,不少地方出现了录取分数的明显下降,基础差的学生大幅度增加,补考现象明显增多。更为严重的是,扩招延伸到硕士、博士阶段,致使研究生论文质量直线下降;再次,引发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在扩招以前,很少有大学生失业的现象。但经过几年扩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初次就业率只有70%多,有近30%的大学生在离开学校时找不到工作。不仅如此,就业难的问题还史无前例地波及到高学历的研究生;最后,扩招还是导致学费上涨的诱因之一。由于扩招后高等教育的经费并没有同步增加,有的省生均教育经费降到了扩招前的1/3,仅为两三千元左右。为了弥补经费的不足,高校只能靠收学费来维持生存,这不可避免地加重了学生及其家庭的负担。

  其实,高校扩招过快带来的影响远不止这些。一方面,高教质量的下降将直接阻碍“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进程。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就已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口号,但时至今日,这个目标还远未实现。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2005年底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仅有2000多家,即总数的万分之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高技术产品的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大学生和研究生作为我国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主力军”,他们的素质下降确实是一件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另一方面,为了解决就业难的问题,不少高校在专业设置上突出“短、平、快”,基础科学研究受到不同程度地削弱,而且把道德素质教育放在了次要的位置。这是近些年来导致学术造假事件层出不穷、大学生道德出轨事故频频发生的根本原因之一。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高等教育的规模必须和经济发展的步伐相吻合。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正处在由片面追求经济规模向追求经济效率转变的关键时期,加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这一时期的主旋律。此时,提出高等教育的发展由追求学生规模向追求教学质量转变,可以说是适得其时。这样,才能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实现“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扮演起真正的“主力军”角色。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上海证券报版面查询
 



电子版全文检索入口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