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原因促使上市公司再融资“圈钱”色彩淡化 □本报记者 陈建军
大批产业投资者正在通过上市公司的增发涌进资本市场。这些产业投资者的介入,对上市公司质量将产生潜移默化的重大影响。
G老窖本月6日公布定向增发方案,发行对象将主要是公司的经销商。而通过增发引进产业投资者,正在成为不少G股公司实施再融资时的重要选择。在G老窖之前,G华新、G晨鸣、G阳光、G京东方等宣布拟实施定向增发的公司,都将发行对象瞄准了产业投资者。而近期实施了公开增发的G申能,在其96家B类申购者中,基金公司只有19家,其余大部分投资者都是实业机构。
另外,部分公司也在开始为向产业投资者增发股份做准备。比如,G浦发在《公司章程》中增加的“非公开发行新股”条款,就被业内人士视为为定向增发作铺垫,即为近一段时间传得沸沸扬扬的拟向花旗银行定向增发设置制度上的“绿灯”。
据业内人士分析,上市公司热衷向产业投资者实施增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公司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通过引入有实力的产业投资者,助推公司发展,比如G华新就是这样的类型;公司业绩不佳,向机构投资者实施增发较为困难,从而向行业内的战略投资者、上下游厂商等增发股份,并通过持有公司债权认购增发股份,籍此减轻债务负担,比如G京东方就是这样的类型;公司认为机构投资者低估了其真正价值,通过吸引知根知底的产业投资者认购公司股份,以便挖掘出公司的真实价值,比如G老窖就是这样的类型。
G股公司再融资过程中出现的这种新现象,使得再融资“圈钱”的色彩逐渐淡化。国投电力董事长卜繁森就表示,股权分置改革建立了一个有效的机制,再融资因所有股东同股同权而变得很简单,上市公司失去了“圈钱”的动力。联合证券韩楚也认为,股权分置改革使得“圈钱”的制度基础发生了动摇。上市公司向产业投资者增发股份,表明融资开始回归本位。
向产业投资者增发股份,也符合不少上市公司管理层的期望。市场人士黄湘源分析说,私募形式的定向增发,其重点已经不仅在于融入资金,其在满足相关公司资金需求的同时,还可以尽可能地按照股东意愿来改变公司的股权结构。G老窖董事、副总经理蔡秋全也表示,向经销商实施定向增发的结果,是把经销商的利益与公司发展紧紧捆绑在一起,他们对公司的支持力度会更大,忠诚度也会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