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
在纺织品出口配额紧缺、人民币升值及出口退税税率被传下调的背景下,纺织品贸易又到了“好事多磨”的季节。在6月12日结束的第八届“浙洽会”上,各自为战的中国企业深感势单力薄之苦。有识之士为此疾呼,有关行业协会应出面协调,以形成价格谈判中的合力,“只有纺织服装企业集体喊涨,取得定价权博弈中的决定权,才有可能为纺织企业赢得生存空间”。
看了这则消息,许多人感到困惑,我们不是有行业协会吗, 这些行业协会哪里去了呢?在纺织行业,不仅有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还有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中国麻纺行业协会、中国丝绸协会等等,这些行业协会为何没能改变中国企业一盘散沙、各自为战的被动局面?
在铁矿石谈判中,我们也面临着同样的困惑。在以宝钢集团为代表的中方企业与国外铁矿石巨头谈判的时候,国内一些钢铁企业却不断向外方抛媚眼———这是谈判对手敢于对中国强硬的原因之一。更有甚者,一些铁矿石企业趁机囤积铁矿石,哄抬价格,自挖墙脚,致使我国钢铁企业腹背受敌,陷于被动。面对这种混乱的局面,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为何始终不能“一统江湖”?
这其实暴露出我国行业协会自身的局限性———行业协会并不被本行业所认可,因而,也就不具备足以“一统江湖”的权威和影响力。
在发达国家,行业协会往往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企业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为了谋取和增加自身的共同利益,自愿结合而形成的民间组织。但在我国,许多行业协会则是在“体制内生成”的,是一次次政府机构改革的产物。相关研究表明,我国每次机构改革总是将行业性管理部门改成行业协会,以行业协会名义从事行业管理,也就是说,我们的许多行业协会都是从政府机构中衍生出来的,并且现在依然与政府保持着密切联系,故被称为“二政府”。
由于我们的行业协会并不是同行业的各个企业自愿组建而成的,它就不具有真正的行业代表性,或者说,其代表性资格并不被整个行业所承认,因而,权威性便大打折扣。有了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纺织企业依然各自为战;有了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钢铁企业照样散沙一盘,内讧不断,原因就在于此。
如果我们的行业协会不被行业内企业所认可,行业协会将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目前,我建议采取如下措施改变这一现状:
其一,行政权力应逐步从行业协会中退出,强化行业协会的独立性,使行业协会尽快实现市场化角色的回归。其二,行业协会不仅应吸纳国有企业,也应广泛吸纳民企,使行业协会涵盖范围更广泛,成为真正能代表本行业的协会而不再是残缺的协会,以从根本上解决行业协会的代表性资格问题。其三,行业协会应多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更好地为行业内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使行业协会的服务职能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增强行业协会的影响力,塑造行业协会的权威,使行业协会真正成为在本行业一言九鼎的经济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