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汽车疯子”更自信了
[□本报记者 李小宁] 2006-06-15 00:00

 

  李书福 李小宁 摄
  到2015年,吉利将实现产销200万辆,其中三分之二出口

  □本报记者 李小宁

  

  李书福似乎变了。

  从前的李书福不平则鸣,往往一鸣惊人,“汽车疯子”由此得名。从台州一家小企业起步,十年生聚,成为中国排名前十的民营汽车厂商,其中李书福的“疯言疯语”,几乎伴随着吉利的每一步发展。但是进入2006年,李书福已经“主流化”了,说话四平八稳,颇有些“以奇胜,以正合”的味道。不过,李书福内心的自信更加洋溢。

  近日,吉利汽车(0175.HK)掌门人李书福接受了上海证券报专访,讲述吉利的未来发展蓝图。

  吉利将成国际名牌

  记者: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吉利汽车的出口情况怎么样?截至2005年年底,吉利共累计出口多少辆?

  李书福:吉利2005年全年共出口汽车近7000辆,截至2005年年底,累计出口汽车近1.6万辆。

  记者:那2006年第一季度的出口情况怎样?

  李书福:第一季度出口近千台,另外,在新增海外市场数量上有所增加,也就是出口的国家和地区更多了。

  记者:吉利汽车在马来西亚的汽车项目进展如何?是否可以在马来西亚国内销售?

  李书福:具体不能多讲,只能说项目进展很顺利,产品可以在马国销售。

  记者:谈谈吉利集团下一步的发展计划吧?

  李书福:吉利要实施国际化战略,目前已制定出未来十年的规划蓝图,即到2010年,将推出十五款全新车型、八款发动机、六款手动变速器、六款自动变速器、三款电子无级变速器、一个油电混合动力项目和一个赛车项目;到2010年,将实现产销100万辆目标,其中国内市场份额达到8%,吉利汽车将成为国内经济型轿车的首选品牌;到2015年,将实现产销200万辆,其中三分之二出口,在国际市场份额将达到2.5%,吉利汽车将成为国际知名品牌。

  记者:出口的远景目标是不是量上得太大?能实现吗?

  李书福:吉利在国内销售网点要建到县,然后到海外建厂,然后还要解决运输的问题,因为我们现在每月生产13000到15000辆的话运输就碰到问题,所以以后要大量出口海外,至于内地和海外的销售和运输问题我们都在规划。

  让中国汽车遍世界

  记者: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成为国内汽车工业的瓶颈,你怎么看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

  李书福:创新的能力必须要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以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一个企业也一样。吉利汽车在中国自主创新上走在前列,这是中国的创新结果。吉利没有享受任何的特殊政策,没有任何现成的东西,包括生产、技术、资金、人才品牌各个方面都没有,但目前吉利汽车已成为中国唯一一个能够自主研发、自主设计制造的系统公司。

  记者:反思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道路,合资其实也养成了国内厂商对内依赖市场对外依赖技术的习惯,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李书福:不否认中国汽车工业因合资而得到发展,这个贡献是客观存在的。不过合资也使一些企业尝到了甜头,跟外国人一起合谋的利益驱动,反而使他们能够开发自己的产品和创建自己的品牌的时候纹丝不动,这不仅是不对的,而且是有害的!

  但是在这个历史关头,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汽车政策的制定者和管理者不能视而不见,想扛起中国自己民族品牌的汽车人不再需要态度,而是行动。一定要让中国的汽车跑遍世界,而不能让世界的汽车占领中国的市场。

  相信民企力量

  记者:吉利汽车从小厂逐步发展起来,今天已经是国内的主流厂商了,你对国内的汽车工业有什么看法?

  李书福:由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吉利因此得到了发展。但是从汽车工业本身而言,更多的民营企业参与到这个行业当中来,可能速度会更快,效果会更好。中国汽车工业保护了50年,参加的运动员都是计划内的国营团队,迄今为止还没有让充满活力的民间力量充分发挥作用,白白浪费了宝贵的发展机会。

  汽车工业发展跟其它竞争性行业发展的道理是一样的。看看中国20多年改革开放的成果,你就会发现,只要让民营企业参与,这个行业就有希望,就能发展。

  汽车确实是技术密集、人才密集、资本密集的行业,但是只要允许民营企业去做,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大家你追我赶来竞争,才会发展得更快。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上海证券报版面查询
 



电子版全文检索入口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