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周良
一个多月前,全球的投资者大多还沉浸在持续了数年的股市和商品大牛市中:道指屡创六年新高,港股5年多来首度突破17000点大关,新兴市场股市纷纷升至纪录高点,国际现货黄金价格25年多以来首次站上每盎司700美元,伦敦LME期铜价格创历史新高,等等。然而,在最近的短短数十天之间,上述几乎所有类别资产都不约而同地经历了近年来罕见的价格暴跌,今年上半年的涨幅瞬间化为乌有。
美联储声明成导火 索
细究这一轮资产价格跳水的原因,5月10日在美国召开的美联储货币政策会议无疑是直接“导火索”。其实,伯南克宣布履新以来的第二次加息早在市场预料之中,而真正震慑投资者的是美联储当日发表的对未来利率政策的声明———为控制通货膨胀,利率仍可能需要进一步提高。这令此前对于加息见顶的预期彻底落空,进而在金融市场上引发了一场全面而疯狂的抛售。
对息口最为敏感的股市无疑是最直接的受害者。在美联储宣布加息的第二天,美股应声大跌,代表蓝筹股的道指一举跌出年内的第二大单日跌幅。随之而来的便是欧洲、日本以及新兴市场股市的轮番跳水。
从5月10日左右创下的高点计算,截至北京时间昨日下午,美国道指已累计下跌逾8%,回到1月份的股价水平。而前期涨势更猛的新兴市场在过去一个月中跌得更惨,涵盖了韩国等主要新兴市场的MSCI新兴市场指数自5月10日以来已狂泻24%。
前期同样牛气十足的商品市场也未能逃脱厄运。5月10日左右,许多类别的大宗商品价格都处在历史高位附近,但从那以后,包括黄金、铜、铝以及原油等商品都开始连续下挫。
投资人风险意识提高
综合业内人士的观点,近期资产价格持续大跌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个当然是货币紧缩所带来的流动资金缩减效应,另一个则是投资人的风险意识有所提高。
伴随着经济的复苏,全球范围内的通胀压力也日渐抬头。据巴克莱资本测算,一季度全球GDP价格平减指数同比升幅由去年的2%上升至2.4%,为10年来的最高水平。在这种情况下,以美国为首的各大央行纷纷举起了加息大旗:美联储正向着第17次加息迈进;日本央行最早有望在7月启动5年来首次升息;欧洲央行上周实施了去年12月以来的第三次加息。
要知道,近年来的股市和商品牛市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超宽松货币环境带来的大量游资,由此也滋生了所谓“日元携带交易”,数以万亿美元计的低成本游资大举介入新兴股市、房地产以及大宗商品等。而随着利率上升提高成本,这些资金将被迫撤离上述市场,进而导致相关资产价格暴跌。
除了资金面的因素,投资人自身的风险意识提高也是资产市场回调的一大原因。在过去几年的牛市行情中,全世界的投资者普遍采取了激进的投资策略,大胆押注新兴市场和商品等风险较高的领域。然而,随着这些市场逐步累计了巨大的涨幅,甚至达到历史新高,投资人开始提高警觉。此时,将资金撤离高风险资产,转投国债等较安全的投资产品,也就成了当然的选择。
良好基本面并未改变
随着全球股市和商品市场继续调整,对于后市的判断也出现了较大分歧,但总体来看,大多数业内人士仍认为良好的基本面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当前的跌势更多是风险的短暂集中释放。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托昨天表示,面临油价高涨和利率攀升的威胁,全球股市“也该到下跌的时候了”。但他强调,调整固然在情理之中,不过,全球经济增长的前景依然“相当强劲”。摩根士丹利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罗奇日前也表示,全球股市近期的下跌尽管“痛苦”,但仍属于“健康的修正”,并且这种调整可能还要持续一段时日。
瑞士信贷董事总经理兼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陶冬对记者说,近期股市下跌反映了投资者风险意识的提高。“但只是从狂热降到了中性,还远没有到悲观的地步。”而花旗集团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黄益平也认为,“近期的下跌更多是风险溢价的调整,不像市场崩溃”。
针对近期美股持续下跌,彭博社日前撰文指出,鉴于许多美国股票投资者对股票的乐观程度已降到近两年来最低水准,从过去经验来看,此时或许正是买进股票的良机。
当然,看空后市的也大有人在,这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投资大师索罗斯。在本周接受CNBC财经频道采访时,这位量子基金的发起人表示,由于流动性迅速缩减,当前所有类别资产都面临向下调整压力,他预计这一波的大宗商品调整行情仍将继续。他还号召投资人落袋为安,尽量多持有现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