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的回流:市场之功
[□ 孙国胜] 2006-06-19 00:00

 

  费舍尔藏喻红1989年油画作品
  □ 孙国胜

  

  6月13日在北京皇城艺术馆开幕的北京东方博物拍卖公司2006年夏季拍卖预展上,展出了瑞士著名收藏家约根·路德维希·费舍尔夫妇收藏的中国当代早期绘画作品300多件。其中136件中国当代早期油画将在6月24日由北京东方博物拍卖公司进行拍卖。由此引出一个现象:中国当代艺术开始回流。

  中国文物和艺术品回流的问题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我国有数以百万计的珍贵文物流失到海外,而 1992年之后,一些海外收藏家开始陆续将文物艺术品拿到内地的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上出售。 1994年到 1998年,全国各大拍卖公司的成交拍品中,从海外征集的文物达到一万余件,截止到 2003年 10月,共计拍卖回流文物三万三千余件。近几年拍卖公司也不遗余力地从海外征集中国书画文物,都得到了国内藏家和博物馆的巨大响应。如元四家之一的米芾大字书法《研山铭》(2002中贸圣佳秋拍,2990万成交)、宋徽宗的《写生珍禽图》 (2002年春拍, 2530万元 成交)、清乾隆《钦定补刻端石兰亭图帖缂丝全卷》(中国嘉德2004年春拍, 3575万元成交)等一些国宝级文物的回归使一些专家和收藏家津津乐道。

  中国当代艺术和古文物有很大不同。中国古文物的流失大多是因为中国近百年来的殖民地位造成的,西方国家大多以掠夺的方式占有,因而在古文物回流的方式上除了市场自身原因外还加进了国家的力量。如《研山铭》的购买,就是国家文物局及财政部启动了“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来购买的。而中国当代艺术被海外人士收藏,大多是因为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的经济水平不高,当代艺术价格相对较低,而国内人很少认识到它的价值。所以大多数当代艺术精品被当时在中国从事工作的外国使馆人员或者对中国感兴趣的收藏家收藏。如著名的有瑞士驻华大使乌利·西克,还有就像费舍尔这样的收藏家收藏了大量的像刘小东、喻红、龙力游等当时还年轻,作品也很便宜,而如今已是蜚声国内外的艺术家的早期作品。于是很多专家就担心,如果将来中国要办一个当代艺术大展,要寻找八、九十年代的精品是不是还要到国外去找而不是从自己的美术馆里面拿。这也并非杞人忧天,中国当代艺术的回归很难得到国家财政支持而更多的需要依靠市场自身的力量。而2006年以来艺术市场上当代艺术的异军突起,让人们看到了这个希望。

  经过近三十年改革开放,国内也出现了一些资金实力雄厚的新贵,购买艺术品的欲望急剧增强,这也是国内艺术市场火爆的根本原因。国内艺术市场的火爆必然使得大量文物艺术品纷纷转向国内销售,从2006年初一股中国当代艺术的热潮不可遏抑地席卷了全球的艺术市场,使手中曾拥有大量中国当代艺术品的海外人士看到了一轮市场的契机。看到自己当年以极低的价格购买的作品如今已是天价,于是拿出来卖也是人之常情,这同时也给了中国人购买自己本国艺术的时机。

  艺术品的回流是我们希望看到的,而像费舍尔这样的收藏家如今也为当初自己拥有这样的眼光感到高兴,这就是市场自身的巨大力量。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艺术市场的不断繁荣相信会有更多的海外艺术品回归祖国。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上海证券报版面查询
 



电子版全文检索入口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