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信贷政策“铁腕”调节固定资产投资
[□伞锋] 2006-06-19 00:00

 

  ■人物志·伞锋

  经济学博士,副研究员,任职于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本报特约撰稿人。

  □伞锋

  

  有经济数据显示,最近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那么,如何运用各种手段对投资进行调控?我们认为,信贷政策是一项重要的调控工具,通过信贷政策引导固定资产投资,进而引导社会投资的总量和投向,来保持合理投资规模,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固定资产投资与货币供给、信贷增长之间有明显的内在联系。从短期分析看,在“利率(信贷)→投资→总产出→货币需求→货币供给→利率(信贷)”的链条中,有两个机制在起作用。一是内生传导机制,沿着“投资→总产出→货币供给”的途径传导,表明实体经济对货币供给的内在需求;二是外生的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在执行货币政策时沿着“货币供给→利率(信贷)→投资→总产出”的途径传导。在宏观调控过程中,中央银行通过基础货币的变化来调节货币供给量,通过利率(信贷)的变化,对企业和社会的投资行为产生影响。

  在我国,通过利率的变化来改变投资决策的传导途径并不成立。这主要是因为:我国还没有形成西方经济理论所论述的标准的投资函数。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其投资行为除了受市场利率和投资预期的影响之外,还受到一些非市场经济因素的影响。同时,我国存贷款利率还没有完全放开,没有形成市场化利率,商业银行不能完全根据企业的投资风险来确定贷款利率水平。

  在利率没有完全市场化的情况下,信贷就成为连接货币供给与投资的纽带。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供给量的变化来改变商业银行信贷条件和信贷成本,商业银行作为一个利益主体根据利润最大化的要求决定是否满足投资者的贷款要求,投资者根据贷款的难易程度进行投资决策。

  由于信贷规模的变化取决于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因此通过货币供给量的调节往往能够使信贷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在这种情况下,信贷政策与货币政策是一致的。但如果货币供给量的增长是由于基础货币或金融创新被动地增长引起的,信贷规模也会随之增长。这时,中央银行往往会通过窗口指导或行政手段来调节信贷规模,信贷政策就会发挥特殊的作用。2004年以来我国实行“宽货币、紧信贷”的政策就是信贷政策作用效果的体现。在看到信贷政策成效的同时,也必须看到这种凭借行政权威来发挥作用的政策手段也存在局限性,在“宽货币”的背景下,并不总是能够保持“紧信贷”。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高度依赖信贷资金的特殊原因。中国经济目前仍是投资主导型经济,投资占GDP比重不断提高,信贷增长仍然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重要来源。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对信贷高度依赖的决定性因素有如下几点:

  第一,经济处在经济周期的不同位置和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对信贷资金的需求有所不同。在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信贷需求增加。每一轮经济快速增长之前,投资开始加速,物价开始回升,货币供应量和银行信贷资金也开始高增长。

  第二,我国直接融资比重过低,导致企业融资进一步依赖信贷资金。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比例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已达到1:1左右,我国的直接融资比例长期较低,融资结构以间接融资为主。贷款在全部非金融机构的融资中占近80%的比重,在企业融资中占90%左右,企业长期资金需求绝大部分通过银行中长期贷款来满足。

  第三,政府国债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进一步增长,客观上需要银行配套资金,从而导致信贷资金需求的增长。以国债投资为例,1998-2002年我国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6600亿元,银行配套贷款1.32万亿元,银行配套贷款是长期建设国债的2倍。

  第四,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例降低后,信贷扩张具有内在动力。另外,商业银行出于控制信贷风险考虑并受制于投资渠道狭窄,也偏好于发放中长期贷款。而我国目前在商业银行资产运用方面的限制较多,主要限于贷款业务,其它可投资产品较少。因此,银行体系的大量资金也不得不投向中长期贷款。

  对固定资产投资加强信贷政策引导的必要性。由于投资与货币供给和信贷增长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特别是在我国投资对信贷依赖程度较高的情况下,投资过热往往伴随着信贷过热。信贷过热之后往往形成大量不良资产,导致信贷紧缩,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回落。为了避免投资过热及其产生的严重后果,就需要对信贷政策进行积极引导,促使投资总量保持在合理的限度内,不断优化投资结构。

  致使当前投资过热的原因有很多:一是相当一部分投资是政府主导下的投资;二是国有企业投资预算的软约束;三是地方政府给予私营和外资企业过于优惠的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造成这些企业投资成本低估。

  从金融机构的角度看,在目前我国社会信用制度不完善、银行内控机制不够健全的情况下,固定资产投资信用贷款的增长往往容易出现过快增长。尤其是当某些上游行业的投资过热受到巨大的中间需求拉动,即其产品出厂价格大涨、企业利润大增时,企业各项财务指标好转,银行据此大量发放贷款。然而,一旦这种中间需求不被最终需求所支持,企业资产负债表状况恶化,企业的借款能力降低,银行就会收紧信贷,导致企业状况进一步恶化,最终会形成大量不良贷款。

  从市场体系的发育程度看,由于我国的利率还没有完全市场化,利率工具还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市场体系还不具备相对完善的“区别对待”的调节机制,还需要信贷政策进行结构调整,信贷政策特别是在结构调整方面能够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上海证券报版面查询
 



电子版全文检索入口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