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百度”的朱洪波
[□本报记者 马潇然] 2006-06-19 00:00

 

  □本报记者 马潇然

  

  用百度搜索一下朱洪波,结果16,700项,其中只有三分之一是关于这个著名搜索引擎公司的COO,比起他的老板李彦宏和他的同事梁冬,朱洪波的媒体曝光率显然要低得多。在百度管理团队背景各异的五驾马车中,“海龟”与“土鳖”共存,朱洪波是土生土长的职业经理人,也许可以被划为“土鳖”的行列。

  但朱洪波的履历却很漂亮,丝毫不逊于来自普华永道的CFO王湛生。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朱洪波,在用友软件集团,历任管理软件分公司副总经理、集团副总裁等职务,先后分管销售、市场、渠道、服务等诸多领域事务;2001年,作为主要创始人之一发起并创建原动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并担任CEO;2002年,在汉普管理咨询公司任副总裁,主管业务发展和销售。

  当然,在李彦宏找到朱洪波之前,这种只有几十个人的小公司也许并不是他想要去的地方。今天,当 David Zhu(朱洪波的英文名字)在百度宽敞的会议室描述当年的情景时,他很平静。

  “当时搜索引擎还不被大多数人熟知,我朦朦胧胧觉得这个是跟我多年从事的按部就班的行业不一样,你很难预测未来,因为增长太快了。第二就是觉得百度是一个很奇特的公司,她的文化、团队、所做的事情都很奇特;最后呢,是这个创始人很值得信赖,他也不给你承诺什么,但是他讲完了之后让你觉得心生向往,觉得自己应该去试一试。”

  或许百度的其他几位“O”们,也是被李彦宏的可信赖而打动,进入了这个公司。但当年吸引David Zhu来百度的,除了上述N个理由外,也许还有李彦宏承诺的1%的期权。

  那时候这1%的期权还不值钱。4年之后,这1%让David Zhu直接进入了亿万富翁的行列。

  如果能够预卜未来,我想当时David Zhu肯定不会这么草率地接受,势必要讨价还价一番。

  尽管无法预知股价的飙升,这样的传奇在美国也只有三百年一见。但David Zhu应该清楚的是,在百度,这股价和业绩源于“搜索+中国”的概念,也源于百度员工和上千名销售人员的努力。

  竞价排名占了百度总收入的多大比例?朱洪波未肯透露。根据外界对百度2006年第一季度的财报分析,在百度营收中,网络广告销售占了80%的比例。并且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继续成为百度收入的主要来源。

  这样单一的收入模式难免会让外界担心,百度的收入与其他几家中国概念股公司相比,并没有优势,但股价却一直遥遥领先。除了美国市场和投资者对百度的难以解释的信心,目前百度的收入并不足以支撑如此高的股价和市盈率。

  这也许源于对未来的期许和信念。朱洪波这样解释百度的前景:“在中国,有两千多万家中小企业,而现在只有很少的部分在进行网络营销。这个市场非常巨大,我们现在看到的,也只是冰山一角。”

  在朱洪波看来,百度没有理由放弃竞价排名这一金矿。他认为,投资者对百度的期许,是因为国外类似企业的成功,更是因为中国市场的巨大和机会。而竞价排名这样的网络营销手段,完全可以解决企业按效果付费的目的,为企业推广产品精确地找到潜在的用户。

  尽管在搜索结果的左侧投放企业信息成为百度最为人所诟病的手段之一。但朱洪波认为:“我们近乎狂热地关心用户体验,也非常强调用数据说话。推广信息出现在什么位置不是最重要的,只要能保证用户的体验和企业的推广效果……能够做到用户、企业、百度三赢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分析百度的高管层,可以看出其中的某些玄妙之处。CTO刘建国、IPO前空降的CFO王湛生和朱洪波的持股比例大体相当。对于当年李彦宏选择朱洪波的眼光,时间也已经证明了朱洪波的价值。一个财务官必须熟谙和遵循国际资本运作的规律,而首席运营官的人选,在某种程度上,是百度能够使营销本土化,更加贴近中国本土企业的决定因素。这对于一个主要营收系于此的搜索引擎网站来说,是如此重要。

  当Yahoo和Google还在努力寻找解决中国难题的答案的时候,百度已经凭借着对中国市场的熟悉和大规模的网络营销宣传布道,悄悄占据了市场最大份额。尽管,这种营销手段还承受着某些挑战,竞争对手的加入,点击欺诈的困扰,以及与之相关的保持搜索结果的公正性和无休止的对百度和Google各方面的对比,以及实际上仍然需要漫长时间开发的中国市场,都将直接影响到百度是否能在Nasdag交出一份漂亮的报表。

  但朱洪波依然是乐观的。

  这个从基层出身,一步步走到高层,28岁成为用友副总裁,又成功变身为中国网络营销的“布道者”的职业经理人,尽管被磨砺得稳重平和,但还保留着七十年代生人的某些特色,比如理想和热情。当记者指出百度的高层都有着类似的冷静和低调时,他反驳道,“如果一个人外表看起来很平和,你怎么能够知道他的内心不是火热的呢?”

  或者他的车可以说明什么,这辆与众不同的越野奔驰看起来很酷,不同于他这一阶层的人通常开的稳重奥迪。从2003年就开始的全国巡讲,被称为百度网络营销的布道之旅,几年下来,朱洪波已经飞遍了全国的大部分城市。这仅仅有热情还是不够的,还需要体力和耐心。

  像一个标准的职业经理人一样,朱洪波只说自己该说的话,他不停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不方便回答,因为我们是有具体分工的。但他并不拒绝谈自己的期许,能在一个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对最有实力的对手,本身就是一种提高。他唯一希望的是自己能够保持最佳的状态,也希望百度一直能够维持最佳的状态。

  “将百度做成百年老店,那是我们的理想。”

  至于竞争对手,他们的进入可以让市场更加活跃。“Google退出中国的传闻?很抱歉,我想我不便对这个问题发表看法。”

  百度 下一站

  □本报记者 马潇然

  

  碎片时代的网络营销

  上海证券报:前段时间你去全国做营销百强的活动?去了哪些地方?

  朱洪波:给我分配的是南京、西安、太原、武汉、郑州,地区跨度挺大的,不过除了南京以外基本上都是内陆地区,没有去发达的沿海地区。

  上海证券报:今年是战略上的调整?你们是否觉得沿海地区已经比较饱和,转而向中西部发展?

  朱洪波:其实我们有几条路线,而且我也想看一看二级地区。研究市场的趋势在哪儿?

  上海证券报:你觉得这种基于搜索引擎的网络营销和传统媒体以及门户网站有什么区别,怎么样才能让客户更加精准地找到你?

  朱洪波:对于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面临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产品越来越同质化,营销成本越来越高的现状,在此情况下,怎样跟大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过去的推广手段有几个弊端,共通的缺陷就是它的效果无法精确考量。

  而搜索引擎,像百度它是一个特殊媒体,是一个搜寻信息的平台。你所搜寻的关键字其实是准确反应了网民的需求和意图。透过关键词可以筛选、分流、鉴别这个人的消费意愿。另外一点就是来搜索的网民需求明确,有点像持币待购,成交概率很高。我们把它叫做准客户或潜在客户。透过百度这样的特殊媒体,我们可以准确地发现网民的需求,能够把买卖双方、消费者和商家能够联系到一起。

  因此在百度做推广,具有针对性比较强、许可式营销、真正按效果付费的特点,只有消费者点击了这个链接,进入到企业网站之后,才向客户收一次费,没有访问是不收费的。客户基本上可以通过投入和产出算出投资回报率。而且灵活性高,自己决定推广预算,想做就做,想停就停,投放自由。

  感性+数据:

  不是每一个关键词都可以竞价

  上海证券报:我一直在关注百度的财报,竞价排名模式占百度收入的很大部分,那么你觉得大概占多少比例,这种营销对你们的未来有什么影响?

  朱洪波:竞价排名占到了很大的比例。现在百度的收入主要来自于我们帮助企业去做的网络推广,有面向中小企业的,也有面向大企业的,两者不太一样

  上海证券报:百度的营收模式似乎还是比较单一,作为首席运营官,你怎么对待这个问题。

  朱洪波:说实话我觉得不需要顾虑。因为中国中小企业数量非常庞大,第三方数据是两千多万家,在百度上做推广的企业只是冰山一角。第二点就是按效果付费的营销模式的未来非常光明。这种营销特性决定了它是一种 “双赢”的模式,企业有效果,才会续费持续投放,百度才会有收益。这是 “帮助别人,成就自己”的理念。我们坚信这个领域,企业的数量,企业的意识会不断成熟,没有理由去担忧未来的成长性。

  上海证券报:百度一直说比较注重用户体验,但是很多用户反映,百度将推广的信息放在左侧的搜索结果中,给人一种很商业化的印象,实际上是偏离了搜索的本质。

  朱洪波:其实我们认为我们一直在近乎偏执地追求用户体验。举个例子吧,在去年7月份的时候我们拿下了百度搜索结果页上方的一条文字链广告,根据当时的价格和流量,每一个字每天的价格超过一千块钱,一年至少有几千万的收入,而我们8月份要上市了,当时这些收入对我们上市后即将发布的财务报告会很有利,但7月份我们把它拿下来了。为什么?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判定它可能会影响一些网民的体验,所以还是毅然把它给拿下来了。

  下一个盈利点在哪里?

  上海证券报:现在社区搜索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你们三大贴吧、百科、知道,实际上也是为了提高用户的忠诚度和黏度。据说百度空间是不是也要推出,而这些产品都是免费的,你们有没有考虑收费的项目?

  朱洪波:我们有一个原则,无论是什么商业模式都需要保证用户使用体验,同时还要保证企业的推广效果。我们做了一些尝试,发现像知道、贴吧等社区,透过用户提的问题、讨论的话题等内容可以发现他们的需求,可以匹配相应的推广信息。通过数据监测,目前来看我们觉得这方面还是不错的,网民愿意接受,推广效果也很好。我们还在不断地研究和探索各种模式。

  上海证券报:你觉得在营销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而且竞争对手,像Yahoo,Google也纷纷都加入了。

  朱洪波:我们欢迎竞争,网络营销市场其实还属于早期阶段,中国企业在网络营销的投放占整个广告产业的比例不是很大,在美国网络广告市场占整个广告市场的比例高达7%-8%,而中国只有百分之一点多。美国网络广告市场,付费搜索已经占到了45%左右,而在中国只占到了20%多一点。所以这个空间还是挺大的。

  上海证券报:你作为百度的COO,首席运营官,你觉得百度下一个盈利点在哪里?

  朱洪波:这个领域发展太快,我觉得很难预测未来,我相信向企业收费的网络营销模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应该是主要的收入,这方面还有很多的空间。当然我们也在不断地研究其他的新的模式。

  上海证券报:在移动搜索方面你们也开始了动作,你认为这是你们下一个努力的方向吗?

  朱洪波:中国的移动终端用户比PC的数量要大很多,所以我觉得移动搜索一定是个重要方向,只不过是市场成熟度问题。我们一直在关注这个市场,在一年多前就推出了一些移动搜索的应用,比如WAP搜索、PDA搜索等。

  百度是一个奇特的公司

  上海证券报:你的履历很不错,有丰富的本土营销经验。从用友到百度,你是否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作为IPO的管理层,你怎么样看待百度合作的团队呢?

  朱洪波:百度这个事业让我很有社会价值感。比如说透过百度,千千万万网民能便捷地搜寻信息,成千上万的企业可以获取商机。这个社会成就感我觉得还是非常强烈的。

  百度的管理团队背景各异,有学者,有海归,有传统传媒圈的,有国际大公司出身的,也有像我这样传统IT行业的职业经理人,互补性很强,大家沟通很顺畅,同时也能发挥各自的所长。

  上海证券报:李彦宏说过互联网就是创始人文化,你觉得这种创始人文化对你们整个团体的百度文化有什么影响?

  朱洪波:百度文化是百度成功的很重要基因之一。平等尊重、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文化,起源于硅谷文化。创始人从硅谷把这个文化带回来,大家很平等,随时可以跟任何人沟通,不用顾忌什么事情。也很尊重每个人。另外我们也鼓励创新,有包容性,虽然公司规模在扩大,但是这个文化的精髓一直在保留。

  上海证券报:但是我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比如说李彦宏个人性格是比较谨慎的,比较理性的。我觉得在初始对百度的发展是有利的。到后来也许会成为管理上的一种约束?

  朱洪波:其实我觉得可以从两方面看,一个创始人外在表现可能比较内敛、低调、平和。这是很重要的优点,因为在互联网这个比较浮躁的行业,其实有时候需要的是一种“静气”,这是百度成功的一个关键。这么多年跌宕起伏也好,市场变换也好,百度始终就做一个领域,这是企业的性格。另外一点,大家都比较年轻,又处在一个变化很快的行业,既使有一个人外表比较平和,你怎么知道他内心并不火热?我想百度做的很多事情是充满激情的。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上海证券报版面查询
 



电子版全文检索入口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