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将醒 雾还浓
[◎程实] 2006-06-20 00:00

 

  ◎程实

  复旦大学

  国际金融系博士

  正当大多数美国人还沉浸于过往经济复苏的甜美梦境之时,美国货币当局和财政当局接踵而至的人事变更悄无声息地引致了对“双松”政策搭配的深刻反思,骤然浮现的政策困局让美国“透支”式经济增长的脆弱性一览无余,曾经美轮美奂的经济远景在这梦醒时分,刹那间变得虚无缥缈起来。

  随着凯恩斯上世纪30年代一声疾呼:“在长期中我们已经死了”,“看得见的手”急不可耐地揭开了西方经济学潘多拉宝盒上的古典封印,将政策调控推上了经济舞台的最中心。其后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发展逐渐将政策调控的目标定格在“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个方面,而经济学家米德则创造性地发现了四大目标间“鱼和熊掌难以兼得”的内在矛盾,并引发了学术界和政策层对“政策搭配”的深入思考。

  从“米德冲突”、“丁伯根法则”到“蒙代尔政策指派”,众多经济学家的努力大多验证了“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的古训。扩张性财政政策的赤字倾向惟有得到紧缩性货币政策的中和,方可让实体经济在有效刺激之下避免通货膨胀的星火燎原,而紧缩性财政政策的活力欠缺也只有得到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弥补,才能使实体经济在财政平衡之下远离通货紧缩的泥潭陷阱。但“双紧、双松”的同向搭配无论何时都是政策选择的“刀刃均衡”。当然,比之过分谨慎的“双紧”搭配,“双松”搭配的“强心剂”效应更容易得到政策制定者的偏爱。事实上,布什政府就是最新鲜的例证。

  在货币政策方面,美联储心照不宣地贯彻着 “双重标准”:面对能源危机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在“善意忽视”之中异常稳健地紧缩货币;而面对进口低价带来的通货紧缩压力,却在“高度关注”之中异常积极地放松货币。这种政策取向上的不对称性给美国货币政策的政策哲学打上了“宽松”的标志。

  在财政政策方面,美国财政部毫无顾忌地玩着不易察觉的“滚雪球游戏”:布什一边慈眉善目地用减少各类税收的方式向美国消费者派发免费午餐,一边又冠冕堂皇地用增发国债的方式将手伸向国内外投资者的钱袋。

  这种“双松”搭配虽然短期内带来了经济复苏的繁花似锦,但长期中将不可避免地邂逅难以为继的尴尬。在货币政策一方,银根放松为楼市火爆提供了助力,在资产泡沫堆积的同时埋下了通胀隐忧;在财政政策一方,当期减税必然以未来增税为代价,在赤字飙升的同时却很难给长期消费形成支撑。这种风险蕴藏直接带来了美国经济基本面上的最大病根:财政赤字与贸易赤字并存的“双赤字”结构。

  可怕的是,这种双赤字“内忧”加上能源危机“外患”,让人隐隐看到了一个鬼魅的身影,它就是世界经济闻风色变的杀手:“滞胀”。

  而这次华盛顿高层人事变更却给政策反思提供了一个意外契机,当市场津津乐道于格林斯潘和伯南克的此长彼短,斯诺与鲍尔森的孰优孰劣之际,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本身以及它们之间搭配的脆弱性逐渐被更多的人所洞悉。这为风险释放埋下了伏笔。

  现在的悬念在于,美国“双松”政策带来的风险蕴藏究竟会以什么方式释放?对宏观经济而言,最写意的方式莫过于政策制定者自发的“矫枉过正”。如果鲍尔森执掌下的美国财政当局废除过去本不应做的减税大计,克尽职守地完成维持物价稳定的首要责任和义务,那么或许政策搭配向“双稳健”的过渡会给美国经济回归理性之路创造良好条件。

  但令人扼腕的是,新掌门人们也许根本无法抵抗政策“魔戒”的诱惑,主动放弃刺激经济增长的目标选择。至少在目前看来,伯南克在近来通胀势头增强之时并没有表露出加大紧缩力度的倾向,而鲍尔森也毫不忌讳地表白了对减税政策的钟情。

  美国经济的未来在梦醒时分突然有如雾里看花般模糊起来。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上海证券报版面查询
 



电子版全文检索入口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