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出海”不可盲目
[□本报记者 朱周良] 2006-06-22 00:00

 

  □本报记者 朱周良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越来越多的中国内地企业登陆海外股市。安永会计师事务所昨日发布的统计显示,受内地暂停新股融资等因素刺激,2005年中国企业(包括香港)在全球市场的IPO筹资规模达243亿美元,仅次于美国。

  不可否认,不少中国公司都通过海外上市受益匪浅,但也不乏值得吸取教训的个案。鉴于跨国公司主动申请退市的案例越来越多,业内人士提醒说,中国企业谋求海外上市千万不可盲目,到海 外交易所上市所带来的品牌效应固然诱人,但更需综合考虑上市当地的潜在投资群体以及监管环境等因素,免得走弯路。

  “并不是所有中国企业都适合海外上市,即便出去也要有选择性,”一位在香港投行界工作多年的人士这样对记者说。

  这位人士向记者举了中国国航(0753.HK)的例子。2004年12月,作为国内航空业的旗舰企业,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和伦敦同时上市。但在此后的时间里,该公司在香港伦敦两地的交投状况却迥然不同,有超过九成的二级市场股票交易发生在香港市场,而伦敦市场的交投则异常清淡。

  对此,软库投资银行业务总裁温天纳认为,中国企业赴海外上市首先要考虑当地有没有相应的投资群体,能不能吸引到投资者购买自身的股票。如果“有行无市”,那还不如就近在内地或是香港市场上市,这样也免去了不必要的上市成本。

  除了要有潜在投资群体之外,上市当地的法规和监管也是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必须考虑的因素。正是由于这方面的问题,2003年完成海外上市的中国人寿一度被卷入集体诉讼和监管部门的调查中,至今仍未完全脱身。

  “海外上市带来的品牌提升效应总是会逐步消退,最终甚至可能变成一种负担,”上述投行人士表示。

  当然,分析人士也坦陈,有些企业选择到海外上市是比较明智的,这主要是由于亚洲本地区的投资群相对较窄。

  “譬如百度这样的新兴行业公司,其与众不同的运营模式或许更能为美国投资者所接受,”软库的温天纳表示。

  另外,考虑到许多国家的股市退出机制还不完善,有的又过于苛刻,譬如美国,申请退市公司首先必须证明其拥有的美国股东人数少于300人,哪怕公司股票交易量微乎其微。所以,海外企业到这些地方上市往往是“进去容易出来难”。对此,中国企业计划海外上市时也应有所考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上海证券报版面查询
 



电子版全文检索入口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