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于兵兵
在房地产投资热情高涨之时,银行业对开发商和购房者的支持都可谓不遗余力。但是宏观调控来临,银行业的“翻脸无情”比当初的“笑脸相迎”来的还要快,贷款人由此埋怨银行不是个风雨同舟的忠诚伙伴。于是,房地产金融市场开始了一轮不断上演的调控与反调控的对决。
当然这不是一场私人恩怨。比如金融调控措施,大势所趋并不会因某个投资客或开发商的利益所改变。根据最新的国家权威统计数据,今年 前5个月,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3%,增速为近年来少有。同时,今年前5个月全国金融机构的累计新增人民币贷款17834亿元,完成全年目标超过七成。这样的宏观局势下,通过抑制信贷,进而抑制以房地产投资为代表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势成为必然的选择。
以金融信贷收紧的方式挤压泡沫,整合资源,迫使不规范的开发商和投资客离场,这也是调控的目标之一。现在看来,似乎也是最容易实施和奏效的方式之一。
相比之下,土地清理、税收新品与税收体制改革、住房保障等较深层的房地产调控环节则来得复杂和滞后得多,一定程度上也导致本应更快出台的地方调控细则绝大多数至今还迟迟未能露面。楼市调控陷入各方利益平衡的胶着状态中。
依旧拿房地产金融调控措施为例。有学者指出,之所以信贷杠杆的调控作用发挥较好,某种程度上源于日益透明的金融信息披露。因此,笔者认为,房地产调控的最终结果,是在有效平衡各方利益的情况下,使整个市场朝健康良性的方向发展。实现这一目标,也许并不像市场想象的那么困难。只要利益各方不仅仅从自身利益出发,而是放眼全局,调控仍可以在每一小步的进步中光明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