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新”资金少于预期的背后
[特约撰稿 桂浩明] 2006-06-23 00:00

 

  特约撰稿 桂浩明
  中国银行发行A股,无疑是当前证券市场上最受关注的事件。日前,媒体公布了该行网下配售的结果,其中提到共有约1281亿元资金参与申购。这个数字不算小,但是坦率说来和先前人们预期的1500-2000亿元的规模,毕竟还有一定的距离。

  资金对新股兴趣不特别强

  实际申购新股的资金比预期的要少,这种情况并不是第一次出现,中工国际网上发行时,不少研究报告预期申购资金会超过3000亿元,但实际上只有2000亿元。后来三个新股同时段发行,有人估计申购资金会达到3000-5000亿元的水平,但最后公布出来的数字是3200亿元。

  看来,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人们对申购资金的预期可能是偏于乐观了,至少市场上并没有如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多资金在申购新股。而与之对应的则是,在“新老划断”开始实施,恢复发行A股以后,市场曾经很担心会有大量资金流出二级市场,转而申购新股。特别是在中国银行IPO的消息公布以后,更有人开始计算将会有多少热钱“出逃”,二级市场将如何因为“失血”而暴跌。但是,现在看来这方面的担心也有点多余,至少从目前来看并没有出现大量资金因为有新股发行而离开二级市场的情况。这似乎也表明,各路资金对于新股的兴趣,并不是特别的强。

  二级市场收益已加大

  应该说,长期以来沪深股市一直有着“新股不败”的传统,申购新股成为追求无风险收益的最佳途径。在过去,市场深层次矛盾重重,发展前景并不清晰的时候,由于二级市场存在着较大的系统性风险,因此也就导致了大量资金热衷于申购新股。在前几年证券市场规模还比较小的时候,一个申购周期曾经最多冻结过超过5000亿元的资金。

  不过,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进行,这种一、二级市场之间风险与收益严重不对称局面的基础已经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新上市公司都是实行全流通的,所发行的流通股已经不再有获得股改“对价”的权力,这会对新股上市后被恶炒的现象起到抑制作用。同时,由于市场开始出现转折,二级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明显降低,其良好的发展前景开始显现出来,这就导致人们对介入二级市场的兴趣不断提高。今年到现在的半年时间,偏股型的证券投资基金普遍收益率达到了50%的水平,即便个别做得比较差的也有30%。这样的收益水平,显然不是通过申购新股,靠“摇啊摇”可以取得的。

  资金分流压力减轻

  无疑,二级市场获利水平的提高,对于留住资金起到了积极作用。虽然,二级市场风险要大于一级市场,但是收益也确实要比一级市场大。也因为有了这一点,所以恢复新股发行以后,一级市场对于货币基金倒是形成了巨大的资金分流压力,因为相对于货币市场基金的收益率来说,申购新股是有很大的比较优势。

  但是相对于二级市场而言,其资金分流作用就不是那么严重了,也因为没有太多的资金为了申购新股而抛售股票,所以股市在最近这个阶段总体上走势平稳,没有明显的抛压出现。所以,也就有了在本文开始时提到的现象:申购新股的资金比预期的要少一些。

  当然,现在申购新股才刚开始,全年的申购效益究竟如何,申购资金数量会不会逐步增加,这在现在还很难下定论。但是,有一点在现在就可以说,那就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市场的发展,过去那种一级市场畸形繁荣的现象将得到矫正,其对二级市场的冲击也会逐步弱化,一、二级市场能够慢慢形成一个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局面。而基于这一点,人们理应对股市抱有信心,事实上有关新股发行冻结资金数量的信息,也从一个侧面给了人们这样的信心。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上海证券报版面查询
 



电子版全文检索入口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