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敢不敢消费投资 与金融市场改革有关
[□杨英杰] 2006-06-26 00:00

 

  □杨英杰

  

  最近结束的十城千户居民消费调查显示,有钱存银行仍是居民家庭重要的投资方式。目前中国的银行存款和储蓄帐户总额已达32.2万亿元,其中约有一半来自家庭存款。我国居民的这种投资方式及结构,应该说是与我国的金融市场与金融制度现状相匹配的。如果说居民的投资方式结构亟须改变,毋宁说我国的金融市场与金融制度需要一场更为根本性的改革。

  另据最新统计显示,5月份我国的外贸顺差达130亿美元,同比上升4 4%。如果照此速度发展下去,可以预见的前景是:银行结汇量增加、外汇占款持续攀升、人民币升值压力继续、银行流动性泛滥、金融机构贷款冲动再起,固定资产投资反弹,最后的结果是不言而喻的,即宏观调控将“前功尽弃”。当然,这是在央行未能充分对冲外汇占款的情况下。在目前固定资产投资居高不下的情况下,采取一切政策拉动内需尤其是消费内需,看来是唯一的选择。

  拉动内需,政府已出台诸多政策和措施,如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免征农业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政策的相继出台,以及最近全国瞩目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都是一些大手笔。但是,我们认为,深化金融市场改革,拓展居民投资渠道,对于拉动内需也是至关重要。

  回顾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史发现,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个交易场所多层次、交易品种多样化和交易机制多元化的金融市场体系,金融市场法律制度也逐渐完善,市场宽度和厚度不断增加,市场功能日趋深化,资源配置能力极大增强。但是,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和经验较少,我国金融市场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一个格外引人关注并会对我国银行体系改革产生重要影响的问题是:市场发展不平衡,金融结构不合理,直接融资比例过低。

  企业筹集长期资金,不外乎向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和发行债券,即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而我国企业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极不协调。在发达国家,企业约60%的债务来自债券市场,只有40%来自银行贷款,美国的直接融资占融资总额的比重更是高达88%。我国则呈现出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的格局,金融风险高度积聚于银行体系。即使在直接融资中,债券融资规模与股票融资规模也极不协调。在各国金融市场中,债券融资往往大于股票融资,如美国的债券市场余额为股票市场市值的两倍多,且债券市场以企业债为主,政府债为辅。而在我国,不仅债券融资远远低于股票融资,且国家政府债券占了绝大份额。在近两年债券发行量持续增长、股票市值持续缩水的情况下,我国的债券市场规模仍然偏小,公司债券占比在其中则更小。

  任何一个完善的金融体系,其首要任务不外乎两项:吸引储蓄,然后进行尽可能高效的投资,用钱去生钱。中国金融体系在吸纳储蓄方面成绩显著,但在资金分配以及资金整体使用效率上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间。资金利用效率不高,是以银行贷款为主要融资模式造成金融风险高度集聚于银行体系的主因;之所以效率不高,在与贷款主体结构不合理,即资金运用效率较高的非国有企业从银行得到贷款的难度仍然极大。一项研究表明,非国有企业所得资金有60%是靠内部融资而来。金融体系的绝大部分资金仍在源源不断涌向国企(包括国家完全控股和部分控股的企业),贷款余额中只有27%落到了私企头上。

  在继续推动银行体系改革的同时,进一步完善证券市场,为以银行存款为主要形式的资金寻求收益更高的投资渠道将会再提升企业竞争力、提高产出的同时,也为居民带来直接的收益。麦肯锡全球研究所所长戴安纳·法雷尔和该所高级研究员苏珊·伦德最近的研究表明,如果中国企业也能拥有多样化的融资工具,那么每年的资金成本可减少140亿美元;中国股票市场的高效运转还可以为上市公司再减少15亿美元成本。中国家庭也将从中获益。因为,从蓬勃发展的股票和债券市场中,可以开发出比银行存款更具吸引力的金融产品,比如共同基金、退休基金和保险等。他们的研究还表明,10年来,中国家庭的金融资产回报经通货膨胀调整后仅为0.5%,而同期韩国的数字达到1.8%。如果实际回报率能够增长一倍,达到1%,中国储户的年收益就将增加100亿美元。如果回报率再高一些,达到韩国水平,储户的收益就将再增长250亿美元。

  当然,储户收益的增加是以多元化金融工具的存在为前提,如果不断完善的金融市场能够向居民和企业提供丰富的金融产品种类与层次,风险定价等市场功能得到增强,在住房、医疗、养老、教育等领域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居民消费意愿将会大大增强,拉动内需将不再是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问题。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上海证券报版面查询
 



电子版全文检索入口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