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徐汇 摄 |
|
□本报记者 贾宝丽
对于习惯了“高抛低吸”的国内投资者而言,高高在上的基金份额净值显然越来越没有吸引力了。在投资者心理短期内很难改变的环境下,如何让基金看起来更“便宜”就成了多数基金管理人不得不去考虑的问题。于是,大比例分红、分拆基金、复制基金等新的营销模式开始逐渐涌现。
大比例分红
国内首只红利型基金—国联分红增利于6月初发布了一个公告,将基金所有已实现收益一次性全额分红,每10份基金单位分红2.3元。这次分红实施后,该基金净值已非常接近1元,相当于新发基金。这也是该基金成立一年之内的第六次分红,年分红收益率达到35%,为同类基金之首。
国联基金市场部相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其实公司当时考虑大比例分红主要是配合该基金成立一周年以来为回馈投资者的一次持续营销活动;另外,由于该基金在6月底兑现了大部分收益,依该基金本身的特性和满足投资者落袋为安的心理,公司决定要大比例分红,并非是有意要将基金的份额净值降下来。
然而,该人士表示,没有想到的是这次营销活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受到了投资者的普遍欢迎。据该人士透露,活动开始还不到20天,该基金的总份额就增加了40%以上,这是出乎公司预期的。
复制、分拆异曲同工
除了大比例分红之外,近日出现的复制基金和有望在近期推出的基金分拆也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复制基金也即将重新发行一个与原有的某只基金契约一模一样的基金出来,与原有基金不同的是,投资者购买复制基金相当于购买新基金,只要以面值的价格申购就可以了。
基金分拆则是指将基金的份额依据一定比例分拆成若干倍的做法,类似于股市上的送股模式。但实际上,基金分拆本身对基金持有人的资产净值、每基金份额的收益来说根本没有任何影响。唯一改变的就是基金的认购门槛。
由此不难看出,无论是复制、还是分拆,其目的无非是将基金的份额净值降下来,使基金本身看起来好像不是那么“贵”,正好迎合了投资者追求“价廉物美”的投资心理。
净值归一能否奏效
虽然以便宜的价格买进并不等于就可以取得好的收益,但多数基金公司人士还是无奈的承认,多数投资者就是具有这种心理,这是基金公司无法改变的现实,也是为什么新基金会比老基金更受追捧的原因。
那么这些让净值回归的方法是否可以奏效呢,业内人士看法不一。某基金公司市场部经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其实复制基金与另外两种方式还是有很大的差别,“分红”和“分拆”实际上是让投资者以“新基金”的价格,享受到“老基金”的价值,但复制基金完全是一个新基金,需要发行、建仓等一系列过程。
与分拆相比,分红则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投资者落袋为安的心理,相对来说是比较实惠的。不过,即便是大比例分红,基金份额的净值还是要保持在面值之上,但分拆就不同了,基金分拆后,份额净值有可能降得非常低,这要视基金的分拆比例而定。
值得注意的是,某基金公司人士表示,对那些一直以来业绩都表现不错的基金来说,复制基金可能会比较受欢迎,但该人士担心,复制基金可能会使投资者产生一种错觉,认为原有基金的业绩也是可以复制的。
令净值削减的种种方法究竟能否成为基金持续营销的新模式,市场依然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