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切分带来更多投资机会
[特约撰稿 高上] 2006-06-29 00:00

 

  特约撰稿 高上
  股改尚未谢幕,围绕优质企业尤其是国资控股企业的控股权之争已经拉开大幕。全流通背景下的国退民进,使得制度变革中引发的投资机会从证券市场的边缘走向了舞台中央。宝钢举牌邯钢,一场资本的盛宴已经拉开了序幕。在未来的3-5年内,我们认为,作为机构投资者应该采取弱化行业、积极关注主题,弱化指数、积极把握上市公司控股权转移带来的投资机会,这是市场步入牛市阶段博取超额投资收益获取的重要方式。

  制度性变革带来的投资机会最有嚼头

  纵观2001年以来的5年熊市,每一轮市场的急剧变化都与政策和制度的变革形影相随。回顾十余年的股市,对制度变革的深入研究是机构投资者获取超额收益与规避风险的重要手段。所以,全流通时代围绕股权结构变化的制度性变革,将成为国内证券市场最有嚼头的部分。

  毋庸讳言,资本的本性是逐利的,而国资亦不能例外。对国资管理部门而言,由过去资产自我定价上市到市场决定股价,两次变化带来的国资增值是巨大的,但在资产增长的背后,是国资面对市场新环境的严峻挑战。国有资产已由过去静态的、被动式资产管理方式朝着动态的、主动式的市场化运作管理方式转变。国有资产随着股价的波动瞬息万变,因此,对国资部门关于控股权的捍卫或减持兑现的操控能力提出严峻挑战,在股改完成后,被动跳下波涛汹涌的市场大浪中搏击风浪,恐怕不仅仅是呛几口水那么简单。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国资控股公司高管的奶酪谁来保障?在国有股减持与增持之间,利益最难摆平的是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高管。由于体制问题,薪酬难以衡量公司高管的真正贡献,让面对制度变革蛋糕的重新切分下的高管利益漂泊不定,为此,在控股权转移之中作为国资代言人的高管难免会有更多的想法,如何确保在变革中个体利益一直是公司高管的一块心病。

  鹬蚌相争,机构渔翁如何得利

  我们认为,整体上市带来的投资机遇将成为制度性变革中的首要关注的投资机会。通过优质资产注入,增厚上市公司利润,增大股本,增强市值,可以直接强化企业控股权,为反收购奠定基础。为此,特别关注有可能实施集团整体上市的企业,如政府希望控制并具有垄断资源的上市公司。目前,针对全流通,各级国资管理部门都积极未雨绸缪。

  其次,国退民进的成长性公司,由于政府经营的成本较高,机制直接妨碍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政府愿意出让控股权并选择二级市场适当的时机退出。这类企业容易引发外资与民营资本的争夺,由于公司高管对上市公司资产及盈利状况的了解,对于优质成长性公司同时也会引发公司高管引进“白衣骑士”进而变相实施MBO。

  第三,借全流通施展收购兼并的公司。该类公司借全流通之际悄然收集国资控股公司的筹码,借市场股价的大幅波动,尤其是成本低于目标进而完成企业控股,如一旦控股失败,二级市场兑现筹码获取超额收益。此外,维持现状公司暗藏潜在投资机遇。由于控股权相对稳定,国资部门亦无套现减持计划,表面上看,没有引发控股权之争,但公司高管完全可能出于自身利益引进举牌方。

  值得一提的是,在鹬蚌相争之际,带给二级市场更多的是股价上扬,但需要机构投资者保持理性的是,在盛宴结束前离开市场可以避免买单的尴尬,因股权分置带来的热闹场面也总会归于平静的,价值投资是热闹盛宴后必须重新面对的投资方式。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上海证券报版面查询
 



电子版全文检索入口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