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资金“挤”向债市?
[□特约撰稿 王日方] 2006-07-11 00:00

 

  □特约撰稿 王日方

  

  尽管被划定为货币政策工具中的“巨斧”,但是上周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市场的表现却相对温和。多数机构认为,就像去年的市场一样,不断被挤出的信贷资金将流入债券市场。但是新的市场定位和政策导向显示,未来的市场走势或许并不会重演过去的历史。

  不能单纯夸大存贷差支撑作用

  信贷压缩加外汇储备逐月递增,导致存贷差的不断激增,这一点曾经是去年支撑债市走牛的坚强后盾。从今年前五个月公布 的数据看,这个因素本身没有发生变化,但是我们的比较模型发现,过往经验似乎不再可靠了。

  以存贷差模型来说,我们曾经假设存贷差与债券收益期限结构之间存在函数关系,采取2003年至2005年数据构建模型,附表列示了模型与实际值的比较结果。

  首先,2005年6月存贷差达到84254.42亿元,单月增加了近7000亿元,相应的市场各个期限实际收益率也出现了平均20bp的下降,当时的存贷差模型与实际数值是比较吻合的,CPI模型显示物价指数的作用略低;最新的2006年5月数据显示,存贷差已达到102704.47亿元,收益率应该继续向下移动,但事实上,货币政策紧缩调控发挥了更大的威力。

  可见,单纯的依据存贷差增减判断收益率走势并不成功。实际上也说明了,资金面状况只是影响债券收益率水平的因素之一,它只在特定的市场环境下才具有较高的权重。可以试想一下,我国的存贷差这几年来除2004年5月份外一直保持增长,仅从资金面角度考虑,这样下去是不是会出现负利率?

  其次,数据整理可以看出,2004年3月至2005年1月的市场利率是比较高的,3年期收益率都接近4%,这一时期正是我国上一轮宏观调控期,而当时的存贷差也在增长,由5.3万亿元增加到6.4万亿元。因此,宏观调控的作用要大于市场资金面的影响。

  最后,我们即使承认存贷差的作用,简单依据7000亿元新增存贷差会带来收益率平均20BP的下移作估算,可以发现,当前3年以上品种也已经超出了合理投资范围。

  银行经营方式变革将继续深化

  近期,建行、中行和工行2005年年报先后出台。综合财务报表与债券托管数据看,过去的一年里,商业银行债券投资比例均出现较大幅度的增加,而同期作为商业银行重要利润来源的贷款增幅相对平稳。全体商业银行债券托管数据显示的增长比例是72.6%。这样的数据明确说明,作为债券市场第一大持有主体的商业银行在2005年非常重视资金管理,尽管长短期错配问题依然严重,但吸存资金基本都保持了快速、满仓投资。因此从效率上看,只要存款不断增加,银行就有可能配比一部分资金进行债券投资。但是,如果存款增速放慢,考虑基数因素,投向贷款的数量会得到优先安排,债券投资增量将放缓。

  此外,从商业银行的三大利润来源看,贷款利息收益占六成多,各类投资收益占两成多,中间业务相对最少,因此中间业务会成为商业银行追求稳定利润的一大突破口。

  存贷差与债券期限结构比较表

收益率[%] 2年 3年 5年 7年 10年

2005年6月

实际值 2.46 2.92 3.48 3.76 4

存贷差模型值 2.53 2.93 3.49 3.84 4.14

CPI模型值[CPI=1.6] 2.35 2.71 2.76 3.33 -

2006年5月

实际值 2.13 2.38 2.67 2.79 2.99

存贷差模型值 0.23 0.39 0.57 0.82 1.15

CPI模型值[CPI=1.4] 2.33 2.69 2.74 3.3 -

存贷差简单估测

下降50BP 1.96 2.42 2.98 3.26 3.5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上海证券报版面查询
 



电子版全文检索入口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