盯着上限申购 机构疯狂摇新
[□本报记者 周宏] 2006-07-12 00:00

 

  □本报记者 周宏

  

  伴随着新股发行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机构似乎认准了新股发行是个“包赚不赔”的好买卖,摇新的热情日益高涨,胆子越来越大。

  德美化工网下配售公告显示,有多达175家机构参与了德美化工的网下询价发行,这个数字已经超过“超级航母”中国银行网下发行时的盛况。

  更让人乍舌的是,申购德美化工的175家机构中,有161家机构采取了“上限价格、上限数量”的双上限申购策略。这种类似“有多少、要多 少”的申购策略,只能说明一件事情—————那就是绝大部分询价机构,已基本认定新股发行是件无风险套利的好事。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机构已经让摇新变成了“纯投机”行为,他们是只求网上,不求网下。中工国际的发行公告中就出现了这么一家—————国元证券。公告显示,该机构在中工国际的网上申购中,动用了14.32亿元资金,获配近34万股新股,进入了中工国际的前十大股东。而国元证券在中工国际的网下申购中,仅申购了500万股,尚不足申购上限的一半。区区不足4000万元的网下申购资金,和14亿元网上申购规模相比,仅仅是个零头,突现了国元证券对于网上申购的偏爱。

  招商证券将这个策略实施得更为彻底。相关公告显示,招商证券在云南盐化的网上申购中,动用资金达到9.43亿元,获配57万股,进入前十大股东。而在云南盐化的网下配售中,招商证券则一股没有申购。显然,招商证券只感兴趣于云南盐化的网上申购。

  与券商短线行为相比,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大多采取网上网下“两线作战”乃至“三线作战”的策略。以中海石油财务有限责任公司为例,该公司掏出63亿元在网下申购中国银行,但仅仅拿了17.5亿元参与中行的网上申购,与同样在网下足额申购,并且拿出更多资金进行网上申购的中国人寿和广发优选基金来说,海油财务算是网下配售的爱好者了。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上海证券报版面查询
 



电子版全文检索入口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