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撰稿 王亮亮
近一段时间,郑州商品交易所棉一号期货震荡下行,仓减量缩,成交十分清淡。与行情低迷形成鲜明对比,国内棉纺行业对于进口配额是否有必要增发铺天盖地的争论则有愈发激烈之势。
就在二十几天前,市场传言称发改委已经开会研究将增发进口棉配额的问题。该消息随后连续打压郑棉期价,主力合约608在短短6个交易日内下跌了600余元/吨,跌破了14000元/吨的重要心理关口。6月22日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在接 受采访时暗示没有必要增发进口棉配额。随后的几日,代表纺织生产商的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和代表国内棉花生产商的中国棉花协会就该问题分别发表不同观点,是否该增发进口棉配额争论由此开始。
无论反对还是支持的声音背后,都似乎有充分的理由和依据。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徐文英认为,今年棉纺织行业取得较好效益,正是来源于棉花配额的发放及时到位。纺织企业通过国际市场获得相对低价的棉花资源,降低了原料的成本。他认为,国内棉花硬缺口将会在8月份开始显现,如果下一批棉花配额不能在8月份之前及时有效发放,企业将面临无米之炊的危险,应多增发170万吨配额。
与之对应,中国棉花协会则是从国内棉花供需角度分析,认为无须再增发配额。其在随后报告中预计,本年度棉花需求总量为1000万吨左右,去年中国棉花总产量570万吨,从国内现有资源看,国产棉花库存(农发行贷款库存及其他渠道库存)加上未用完的进口配额,可基本满足本年度6至8月的纺织需要。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棉花消费国,2005年需求量接近世界总消费总量四成。与消费大国身份不符的是,目前国产棉花却积压严重。同等级棉1500至2000元/吨的价差导致了纺织企业优先选用了更为廉价的进口棉,这样可以尽量压低原料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可以说国内纺织业快速扩张在拉动中国乃至世界棉花消费的增长。但这高速增长的背后却是国内纺织业对美棉为首的进口棉数量快速增长。
国产棉销售不畅的罪魁祸首正是发达国家的高额农业补贴。根据中国“入世”谈判结果,中国有权在“入世”后3至5年时间内继续维持对部分产品的关税配额管理制度,以免遭受倾销。进口棉配额成为政府调节国内棉花资源供需的重要手段。
从各自的角度出发,纺织企业降低成本与国内棉花顺利销售的要求都是正常而合理的。国内棉花销售需要纺织消费增长的拉动。决定是否增发进口配额以及增发的时机必须权衡纺织行业和国内棉花生产两方面的利益。可以确定的是,其中任何一方垮掉,都将形成对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冲击。
对进口棉配额发放的问题,有部分市场人士倾向于采取尽量谨慎的态度,原因是2005/2006年度的全球棉花丰收。国内棉处于竞争劣势已是不争事实,在丰收年度首要问题是应防范外棉冲击。相反,如果2006/2007年度因灾害天气而大幅减产,国内棉花自然同样成为紧缺资源,那么保证国内纺织用棉的供应又该是进口棉配额政策的侧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