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新一辈“后成长”侧影
[□裘实] 2006-07-12 00:00

 

  《巴黎飞鱼》

  禹风 著

  作家出版社

  2006年4月出版

  ———评《巴黎飞鱼》

  □裘实

  

  “从前,有一些小鱼儿对只能游泳的生活感到厌倦,它们仰望着在天空飞翔的海鸥,羡慕地说:我们要是能飞该多美啊!

  海鸥说:我可以教你们飞啊。可想飞,首先就要离开水。

  小鱼儿纷纷跃出水面。于是,它们中的大部分成了海鸥的点心;幸运的几个,学会了拍动背鳍,成了海面的飞鱼。”

  主人公在小说结尾突然想起的这个故事,点出了作者对“飞鱼”的形象的解释:所谓“飞鱼”特指在国内已经取得不俗成就,但是毅然放下一切到国外名校求学的特殊中国留学生群体。“飞鱼”既寓指他们跃出自己所熟稔的本国本行业试图在欧美天空飞翔这一举动的冒险性,又寓指“鱼变不成鸟,再会飞的鱼也终将要落回水面”这一客观现实。

  《巴黎飞鱼》这部小说新著,是作家出版社今年4月刚刚推出的新人新作。作者曾经在上海发行量最大的报社当过记者,在法国最知名的商学院读MBA。本书就是这段学习生活的见证,因此出版社在新书的封面上,赫然打上了“国内第一部欧美顶级商学院题材小说”的字样。

  揭开欧美顶级商学院的面纱

  记得有一位文革后第一代“海归”在他编著的《工商名人堂》的专著的序言中称,CEO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无冕之王。在许多人看来,MBA则是成为CEO的必不可少的pass。因此关于欧美的商学院,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陆续有文字乃至专著介绍,不过大多以朝圣者的仰视的角度对它们顶礼膜拜。至于被奉为经典的MBA的教材与课堂讨论的案例,更使国内许多学生和白领趋之若鹜,可谓汗牛充栋。不过,以小说方式描绘MBA的校园生活的,也许《巴黎飞鱼》是第一部。

  著名作家苏童曾评价禹风的这部新书是“一个关于白领阶层‘后成长’的深度‘报道’”。他的本意是指出这部小说从人物着手,已经超乎了一般“财经小说”和“留学生文学”的俗套。不过我倒是要借用他的评语特别指出这部小说的可贵之处:作者得益于在报社多年的职业训练,得益于近乎报告文学的文体风格,也得益于他对“真实”的艺术追求,揭开了欧美顶级商学院的神秘面纱。

  “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一种报告文学式的写法,虽然脱开了消息这种新闻文体的束缚,有了展开的纵深和视野的宽度,但却仍然严格按照新闻所要求的翔实和简练来组织,这正是作者的擅长。

  这部小说以时间顺序为线索,用“多点透视”的方法(评论家陈初越语),群像式地描写了主人公陈墨香和他的一群同学一年半的校园生活,其中有他们相聚和分手的晚会,有课堂教学、案例讨论,有学生组织的活动乃至他们同学校当局的冲突,也有度假、旅游和学生公寓的私人空间。读者可以走进这个生活的画卷,去审视每一个试图跻身商界精英殿堂的年轻人。

  此外,从作者精心挑选的生存游戏,新产品开发、并购谈判等案例以及公司文化的课堂讨论中,我们也许可以发现,作者从陈香墨这样一个有点落寞的外来者的视角出发,突出刻划了中国学生和这所顶级商学院的文化冲突,从而解构了在这些顶级院校身上集中体现的商业文明的道德神圣性。

  “飞鱼族”初露峥嵘

  这种文化冲突的形象概括,就是作者在结尾处点出的“飞鱼”。作家周梅森评论说,《巴黎飞鱼》令人耳目一新的是分类描绘了“海归”中的“飞鱼族”。飞鱼不满足于游泳的天赋而羡慕海鸥的翅膀,义无反顾地跃出水面。学飞的代价是鸟族的利喙和回坠的失望。

  在我看来,从人生困境的艺术概括上看,上个世纪的留学生文学的代表作是《围城》,而“飞鱼”概括的也是一种“围城”式的人生困境。不过在我们今天这样的转型社会,作者审视的眼光,已经不止于描述“回坠”的痛苦,也转向了“鸟族的利喙”。中国的崛起,一定要有精神和文化的新生。“飞鱼族”在认识到身为“飞鱼”的痛苦时,也就孕育了飞离水面的未来。因此,“飞鱼族”的初露峥嵘实在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上海证券报版面查询
 



电子版全文检索入口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