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站住 再站高》 章晟曼 著 文汇出版社 2006年6月出版 |
|
□陆 斌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类人虽然不会成为名垂青史、开创时代式的人物,但却会被历史记住,被人们怀念,因为他们对于一个时代而言,往往具有某种独特的意义。16世纪的巴尔沃亚和20世纪的斯科特是这样的代表,前者是第一个发现太平洋的欧洲人,但他却误以为那是“南海”,从而成就了麦哲伦的伟业;而后者是第二个抵达南极点的伟大探险家,他仅仅比第一个到达南极的挪威人阿蒙森晚到5个星期———这样的故事时常令人遗憾,但他们却也是一种英雄,因为我们知道,如果没有巴尔沃亚,麦哲伦也未必能在1520年发现太平洋。
对于今天游走在各个国家、各个组织的中国人来说,“章晟曼”也许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但却是一个将被历史记住的名字。这个人在拥有150多个成员国、上万名职员来自上百个国家的最大国际经济组织———世界银行里,凭着不懈努力,做到了一个华人(或者说非美国人)所能达到的最高职务———世界银行常务副行长———一个仅次于世行行长的位置,从而为华人留下了至今参与世界经济组织的最高记录。我们很难说章晟曼是登上颠峰的英雄,或许在将来的某一天,中国强大到可以令世行不再沿袭美国人当行长的传统,从而出现真正站上颠峰的英雄,但章晟曼的名字依旧该被记住,因为是他奠定了通向颠峰的最后一步。
不过,从目前的现实来看,要实现这个目标还很遥远。尽管今日的中国正在迅速崛起,每年的经济增长也很引人瞩目,甚至在全世界的众多地方都出现了我们同胞的身影,每个角落都有中国制造的商品,但我们离强大还很远。这种反差也体现在中国人参与国际组织的水平。在过去的十年里,章晟曼是华人在经济组织中的最高职务者,但同时也是唯一一位担任行级领导以上的人。在章晟曼离开世行之后,有一家媒体如此评论道:“在各大国际经济组织中,中国人已没有一个处于顶级职位了。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大概是三年、五年乃至十年,当这些经济组织为全球经济提供各类服务、进行各种磋商和设计各种游戏规则的时候,作为崛起中的、也许是最重要的经济力量之一的中国,将没有自己的国人参与其中。”
也正因为如此,章晟曼在世界银行的这段经历,凸现出更大的意义与价值。在最新出版的自传《先站住,再站高》中,章晟曼娓娓道出了一个华人在顶尖国际金融组织中的成长历程。
“先站住,再站高”是1995年章晟曼出任世行副行长兼秘书长时,朱镕基送给章的赠言,而这也成了章晟曼在世行工作的最好守则。世行是全世界出名的“精英俱乐部”,在全部1万名雇员中,博士学历的有2000多,经济学家有2500名,不少人以前在各自的国家里当过部长、副部长,所以这里是一块真正意义上的藏龙卧虎之地。这样的挑战在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看来也异常巨大,他曾感叹道:“除非你特别特别优秀,否则你无法在世行立足。”因此对于不到40岁、来自中国的章晟曼来说,从事世行的高层管理,压力与挑战不言而喻。
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是:你有怎样的能耐让跟你一样出色、甚至比你更出色的人信服你?章晟曼的答案是:勤奋。在《先站住,再站高》中,他这样写道:“十年间,我能够在精英如云的世行站住、站高,靠的是务实、勤勉和努力。在世行的十年间,我每天工作15-16小时,几乎放弃了所有的休假日,十年间跑遍了165个国家,主持及参与实施了世行内部几乎所有的重大改革……”一切看起来很简单,但世界上的很多事情往往如此:一个人有多少付出,就会有多少回报。这样的道理适用于日常的生活,也同样适用于精英云集的国际组织。
章晟曼便是用如此朴实无华的准则,带给了我们最大的惊喜。尽管今天的世界通讯发达,你可以在报纸、电视上看到各种资讯,而已经过去的任何事件也都被互联网完整地记录。但章晟曼却第一次用中文记述了一个国际组织现场最真切的一面。在这里你会知道:当“9·11”事件发生时,距离白宫不到1公里的世行总部是如何应对的;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香港世行年会又是如何准确把握脉搏,邀请到朱镕基、索罗斯来对话的;你会知道世行为何要采用“矩阵管理”模式,为何会热衷于基础设施投资,它发放贷款时又会考虑哪些因素……如果不是一个华人的大脑经历了这样事件的决策过程,即使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我们也还只能从一个侧面知晓这些信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章晟曼给了我们一个更好、更立体地了解这个世界的机会。
回到开头。精于刻画人物和捕捉重大历史事件细节的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总结历史时曾说:进步的意义在于不断有人突破前人的高峰,而不是瞻仰辉煌的成就。章晟曼的非凡经历,使得他在今天更像是一个来自中国的符号———是逗号,是感叹号,或是省略号,而决不是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