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度有了,楼市政策更应透明
[□本报记者 于兵兵] 2006-07-13 00:00

 

  □本报记者 于兵兵

  

  采访建设部此次的楼市结构调控细则政策发布,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艰难辗转。

  从7月初开始,关于这一政策的具体细节已经从多个消息口径陆续传出:政府官员的博客、建设部及财政部工作人员、地方媒体……尽管细则内容被一次次细化及肯定,有关部门却在一次次回避。

  直到昨天,文件内容大白于市场,记者才长出了一口气,也迫切希望广大公众能第一时间知晓详情。

  的确,关于“套型建筑面积”界定 不详和“70%用于单个项目不可行”的说法,早已经被市场广泛议论,最终的执行意见也在地方政府和开发商的强烈呼吁下开始仔细斟酌,导致细则迟迟不出,建设部却也因此陷入被动,整个市场和公众也陷入迷茫。

  作为最先披露政策细节的媒体,虽然此间也遇到了质疑,但我们仍然坚信,透明的、充分的信息交流才是对市场最有价值的贡献。如果对公众了解真实的市场有利,自身的褒贬损益又何妨?

  其实,看过细则的专家对建设部此次的用心良苦都颇有认同。从“6月1日前没有施工许可证的项目可以视情况而定”,到“三类住房项目适用严格的比例调控要求”,再到“严格设计、规划、监理各配套部门的操作,严打违规”……

  此次的调控细则一改以往呆板、简单、笼统的定性要求风格,将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几乎全部考虑,并预先设计了对付规避的办法,灵活而且有效。对此,专家评价,建设部的调控经验正在成熟,调控能力快速提高。

  虽然有些波折,但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效果肯定会陆续显现。“近期地产股的大涨就是对市场信心的反应。而下一步的执行效果则有赖于地方政府的严厉配合。毕竟,能够使市场真正行动起来的是第一线的执行方。”一位房地产专家表示。

  至此,一场轰轰烈烈的调控博弈大戏可能阶段性地落幕了。在这过程中,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开发商、媒体等各领域投身其中,扮演着各自或大或小的角色。有一点可以肯定,尽管其中也有一部分不负责的、私利鲜明的声音,但在一个大趋势上,没有人会不认同:房地产宏观调控正在朝着正确的方向步步迈进,尽管艰难但前途光明。

  我们坚信,只要人尽其力、司尽其职,携手同心,一个更加健康良性的房地产市场指日可待。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上海证券报版面查询
 



电子版全文检索入口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