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资产支持证券:类型不同 操作有别
[□特约撰稿 刘湘宁] 2006-07-13 00:00

 

  □特约撰稿 刘湘宁

  

  企业资产支持证券类产品正处于推广发展阶段,它可以分为三类,我们分析认为,针对不同类型需要制定不同的投资策略。

  准债券类:收益较明确

  这种产品或贴现发行或者面值发行到期还本付息,但基本上都没有提前偿还的风险,而且也不提供现金流的增值管理,因此这种产品的收益率比较明确,完全由票面利率所决定。目前,这类产品主要有:中国联通CDMA网络租赁费收益计划1期、2期和中国网通应收款资 产支持受益凭证、“澜电收益计划”的优先级受益产品。网通的产品每半年付息一次,这与国开行发行的两期开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类似(国开行的ABS是按季付息)。

  从已发行产品的票面利率来看,期限在一年左右的定息产品比浮息产品高近50bp,期限在3年左右的定息产品比浮息产品高近60bp,而期限在44个月的产品就相差无几。这类产品期限较短为贴现发行、到期还本付息;期限较长的产品为面值发行、定期付息、到期还本付息。

  这类产品的管理费都与投资人无关,譬如中金公司产品的管理费是“将到期时超过需分配给计划份额持有人预期支付额的款项作为管理费”;而“澜电收益计划”的管理费是由次级受益凭证承担的,与优先级受益凭证也无关。

  管理人提供现金增值管理类:现金持续流入

  “莞深收益计划”、“澜电收益计划”都是此类产品。该类产品现金流的一个特点是现金流入是持续的,而收入的分配在特定的时点,计划的管理人(券商)在收入分配日之前,可对计划账户上的资金进行增值管理(投资于货币市场基金和银行协定存款)。

  假设计划一开始便持续有稳定的现金流入,管理人也进行了积极的增值管理,该计划的总体受益将得到提升,因此整个计划的实际收益率要比名义上高。但在分配上,投资者还需要注意计划内部不同优先级之间的分配原则,譬如前面提到“澜电收益计划”的管理费用是由次级受益凭证承担,但其现金增值管理的收益也是由次级受益凭证享受的,“澜电收益计划”的优先级受益产品是准债券类产品,次级受益凭证才是有现金增值管理的产品。“莞深收益计划”未设计优先级的分层结构,由整个计划承担管理费和托管费,而现金增值管理部分的收益也由整个计划分享。

  此外,与第一类产品不同,第二类产品在认购时需要支付0.2%的参与费,在评估产品的收益率以及在二级市场交易时都要注意。譬如,整个“莞深收益计划” 投资成本不仅仅是5.8亿元本金,还有0.2%的认购费,初始投资成本总计58116万元。莞深高速扣除管理费之后的收益率估计大于2.85%。

  本息持续清偿的MBS类:存在本金提前偿还风险

  这种产品存在本金提前偿还的风险,本金的回收速度存在一定不确定性,通常实际收益率要比票面利率低。除了众所周知的建元2005-1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信托外,“远东租赁资产支持收益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也属于这类产品。“远东租赁资产支持收益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将当期获得的现金流在扣除计划应缴税费(如有)、完成当期收益分配和填补储备基金后,全部用于向受益凭证持有人支付本金,预期本金可每三个月支付一次。因此,远东收益计划虽然期限为625天,但在预期实现的情况下,优先级受益凭证本金的加权平均回收期不到一年,收益率较票面低。不过,在利率上涨的环境下,提前清偿的本金可以用于再投资,投资者购买利率更高的固定收益产品比持有低收益的产品更好。

  应采取不同分析方法

  以上三类资产支持证券产品,由于其特点的不同,在投资决策的过程中,应采取不同的分析方法。准债券类产品可以采用传统的债券分析方法。提供现金增值管理的资产支持证券产品可在采用传统方法的同时,对管理人的现金管理能力以及资产所有人还款的日期,对增值部分的收益进行预估,并在存续期内根据实际数据修正分析。对于本息持续清偿的产品,主要要考虑提前还款的速度。

  在利率相同的条件下,提供现金增值管理的资产支持证券产品的收益率最高,准债券类产品次之,而本息持续清偿的资产支持证券产品最低。此外,由于券商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产品还处在探索阶段,产品的参与费、管理费、托管费、现金增值管理、提前还款、产品内部现金流分层等等都并未标准化,因此投资者在购买和交易时,需要格外注意。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上海证券报版面查询
 



电子版全文检索入口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