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摇新”产品助你分享新股收益
[(李风)] 2006-07-14 00:00

 

产品类型 代表产品 优势 劣势

基金 中信稳定双利基金等 认购、申购免费、持有30天以上赎回免费的费率政策 纯粹依靠新股中签,收益率可能不高

人民币理财 中信银行人民币理财双季计划等 20%用于新股套利,80%用于投资中信稳定双利基金,使得两者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流动性较差,收益率上也存在和基金同样的问题

信托 国联汇富1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中国结”证券理财集合资金信托等 资金量比较大,中签概率较高 门槛较高且流动性较差

券商集合理财 广发理财2号、中信避险共赢理财、招商“现金牛”等 在网下申购的同时,还可通过网上定价资金申购,优势独特 门槛较高

  中泰信托最近推出一个新的信托产品———“中国结”证券理财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其特点就是将集合信托资金投资运用于证券一级市场新股申购。这是继基金、人民币理财产品等产品之外,又一种专业的“摇新”产品。

  专业产品优势何在

  近期股市中最为重大的事情非中行上市莫属,但就是中国银行这样的超级大盘股,中签率也只有1.9%,由此可想,其他盘子较小的新股的中签率就更低了,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说中新股如彩票中奖一点也不过分。与此相比,专业“摇新”产品的资金优势就非常明显,像此次推出的“中国结”信托计划预计规模6000万元至8000万元。

  根据新的新股申购办法,沪市单一账号的申购上限最高不得超过当次社会公众股上网发行数量或者9999.9万股;深市单一账号的申购上限最高不得超过本次上网定价发行数量,且不得超过99999.95万股。更为重要的是,沪市的申购规则中,向机构投资者“网开一面”———法规规定的证券账户可以重复申购。一个账户重复申购的方法可以获得比较多的新股。对于资金实力有限的中小投资者而言,这无疑将使得申购新股中签概率更低,面临机会成本居高难下的问题。以IPO重启后首只新股中工国际的中签率为例,有人算了一笔账,理论上中签1000股新股,需要占用资金高达2131200元,远远超过了大多数普通投资者的资金实力。

  不同品种如何取舍

  综观目前的“摇新”产品,可谓类型丰富,特点也十分鲜明———中信稳定双利基金通过网上、网下渠道参与新股申购,大规模资金运作将大大提高申购的成功率;中信银行人民币理财双季计划20%用于新股套利,80%用于投资中信稳定双利基金,这使得两者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广发理财2号既可通过网下询价制方式申购,也可参加网上定价资金申购,优势独特。中信避险共赢理财、招商“现金牛”和国泰君安“君得利”等券商集合理财产品也打着“集合”旗号,以增加打新股的中签率。在信托方面,在“中国结”证券理财集合资金信托之前,国联信托也发行了“国联汇富1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明确表示“主要在股市一级市场上申购新股,通过二级市场上卖出实现收益”。

  费率低廉是基金的竞争优势之一。中信稳定双利基金实行认购、申购免费、持有30天以上赎回免费的费率政策,但纯粹依靠新股中签获得收益,会导致投资回报率可能较低。人民币理财产品虽然可免缴利息税,但由于流动性不佳,因此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券商理财产品和信托产品由于资金量比较大,中签的概率还是比较高的,但其缺点是门槛比较高,像“中国结”信托计划,单笔委托资金不低于人民币30万元,有几只券商理财产品的门槛虽然比信托低,但一般也要达到5万元以上。在了解了各大品种的优劣势之后,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取舍。

  摇“新”理财重在稳健

  由于各种理财产品“摇新”的方式和以及之后的处置方式各不相同,有些产品在打新股以后可以较长时间保留股票,这样投资者就需承担二级市场的波动风险。有些产品在打新股之外还可以对其他资本市场进行投资,这将使得整体风险上升。因此对于投资者来说,选好品种的同时,也要对产品本身的特点以及产品契约进行具体的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流通背景下,新股询价机制最终确定的发行价格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机构投资对该企业的价值认同度,一些基本面一般的新股,在面对着一级市场哄抢的前提下,发行价极有可能高于其内在价值,从而可能在二级市场上市当日跌破发行价。这也是需要投资者关注的。整体来看,选择专业“摇新”理财产品要注重其稳健性,不能奢望一夜暴富。对于投资者来说,这些产品只是其他理财产品的一种补充。(李风)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上海证券报版面查询
 



电子版全文检索入口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